要使粮食稳产高产,必须抓好地力建设,地力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础。据农科部门测定,水稻生长过程所需要的养分,地力提供70%,施肥只提供30%。农谚有云:“地靠粪养,苗靠粪长”。因此,用地必须养地。冬季是改造低产田,培肥地力的好时机。各地实践经验证明,冬季改造低产田要认真抓好四条主要措施:
1、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不少农田由于地下水位高,造成渍水,形成为渍害低产田。这类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山坑冷底田、湖洋田、山坑铁锈水田等。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土中氧气不足,致使水稻根系发育不良,中后期易黑根、早衰。冬季要修复或开挖环山沟、环田沟,隔绝山水、冷泉水、铁锈水。排水沟宽视水源大小而定,深度应低于田面60厘米以下。
2、及早犁田晒冬。农谚有云:“犁田晒冬,胜过担粪壅”。犁田晒冬能促进土壤风化,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消灭部分越冬虫源,为早稻增产打好基础。
3、大积塘泥,大制堆肥。塘泥、堆肥含有机质成分较高,增施塘泥和堆肥,既可改良土质,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提供长效性的养分。犁田晒冬后,每亩再施塘泥500―600担,可提高土壤肥力一级。同时,利用冬闲季节,将稿秆杂物和垃圾泥等加粪水混合堆沤,腐熟后便是很好的优质堆肥。
4、掺沙入泥,客土改良。低产田除粘结田外,还有含沙量过高的沙质浅脚田,对这两种土壤要各取所长,互补之短,粘土田应根据粘结程度掺沙改良,砂土田则入泥补缺。一般粘土田每亩要入沙600―800担,沙土田每亩入塘泥或河沟肥泥700―800担,沙、泥比例达到4∶6为宜。使土壤既有适度的通透性,又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为水稻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1、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不少农田由于地下水位高,造成渍水,形成为渍害低产田。这类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山坑冷底田、湖洋田、山坑铁锈水田等。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土中氧气不足,致使水稻根系发育不良,中后期易黑根、早衰。冬季要修复或开挖环山沟、环田沟,隔绝山水、冷泉水、铁锈水。排水沟宽视水源大小而定,深度应低于田面60厘米以下。
2、及早犁田晒冬。农谚有云:“犁田晒冬,胜过担粪壅”。犁田晒冬能促进土壤风化,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消灭部分越冬虫源,为早稻增产打好基础。
3、大积塘泥,大制堆肥。塘泥、堆肥含有机质成分较高,增施塘泥和堆肥,既可改良土质,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提供长效性的养分。犁田晒冬后,每亩再施塘泥500―600担,可提高土壤肥力一级。同时,利用冬闲季节,将稿秆杂物和垃圾泥等加粪水混合堆沤,腐熟后便是很好的优质堆肥。
4、掺沙入泥,客土改良。低产田除粘结田外,还有含沙量过高的沙质浅脚田,对这两种土壤要各取所长,互补之短,粘土田应根据粘结程度掺沙改良,砂土田则入泥补缺。一般粘土田每亩要入沙600―800担,沙土田每亩入塘泥或河沟肥泥700―800担,沙、泥比例达到4∶6为宜。使土壤既有适度的通透性,又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为水稻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