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视防重于治
猪群的健康是经营猪场成败的关键。要使猪只长得快,缩短上市周期,减少疾病的发生,均有赖于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检疫、防疫、清洁、消毒、免疫、驱虫、疾病早期诊断等一系列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病原体或各种对猪体生长发育不利的诱因进入猪体设置防线,既提高了猪场的管理水平,净化环境,防止病原的传入,又提高了猪体自身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因此,作为猪场管理人员及兽医技术人员,应把防重于治放在重要位置。
1.1 检疫 是综合有关兽医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一门应用科学。动物检疫是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预防或诊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避免疾病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我国制订的相关检疫法规或条例,是动物检疫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保证。检疫的目的都是为了预防和消灭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保护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健康。
1.2 预防接种 为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给猪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患于未然。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生物制剂,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作为抗原激发免疫。根据生物制剂品种的不同,预防接种的途径也不同,猪一般以肌肉及皮下注射为主,也有用气雾及饮水途径进行免疫的。被预防接种的猪,一般几天到三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可达半年到一年。
1.3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在于预防或减少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发生。一个猪场可能发生疫病的种类很多,许多疾病目前已有有效的疫苗(如猪瘟、猪丹毒、猪流行性腹泻等),有些疾病虽有疫苗(如大肠杆菌病、猪气喘病等),但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药物防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饲料添加剂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在饲料添加剂中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抗氧化剂、氨基酸、中草药以及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等)作为增强抗感染的措施是药物预防疾病的新途径,已得到大家的公认和广泛应用。
迄今,对病毒病的治疗,还没有太大的进展,因此,药物防治主要是针对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包括驱虫药)疾病。猪场的兽医应该根据猪场现实检疫和诊断情况,选择药物,使之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1.4 消毒、杀虫、灭鼠 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任何猪场都应该重视,通常可分预防性消毒或疫源性消毒。前者是指没有发生传染病时,对畜舍、用具、场地、饮水等进行消毒;后者是在发生传染病时及发生传染病后,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杀虫:首先是做好消灭蚊蝇工作,其次才是杀虫。灭鼠:首先对畜舍、饲料库等场所应注意做到防鼠的要求。特别对饲料的保藏处要杜绝有鼠的进出。灭鼠药的选用要选择对人、畜毒性低的毒鼠药。
2 健全兽医管理制度
2.1 建立经常性消毒制度
在猪场大门,要设立长于汽车轮1周半的水泥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应有更衣室、消毒室和消毒池;进入场区应穿工作服、鞋底进行消毒,非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猪场。
饲养猪只尽量做到“全进全出”饲养制度。一批猪转出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空闲一周后方可进猪。种猪可不必转移,用人、畜无害的消毒药消毒,仔猪注意保暖。猪舍要通风良好,每天清扫卫生,定期消毒。
2.2 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有条件的猪场,应建立兽医诊断室,便于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进行监测。建立详细疾病的检查、剖检、诊断、治疗、处理等记录,以了解疫病动态。
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从外地引进场内的猪只,要严格进行检疫。要单独饲养,观察至少3周,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猪舍。每天早、晚巡视猪舍,若发生异常猪只,将其剔出,送隔离舍观察、诊断和处理。死亡猪要进行剖检,做出明确诊断。
2.3 建立可行的免疫、驱虫制度
猪场免疫程序和驱虫计划,应符合本场的猪群实际情况,也应考虑社会,尤其是邻近地区疫病流行状况。免疫前、后应做好免疫监测,确定免疫时机,观察免疫效果。驱虫前、后要做好虫卵和虫体监测,以确定驱虫时机,观察驱虫效果。因地制宜建立药物预防程序,正确使用饲料添加剂,对诸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及气喘病等,可以将药物拌入饲料或饮水中服用。
严格做好尸体处理,发现死猪,应送剖解室解剖,并及时做出诊断,然后对尸体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若猪场发生传染病,按传染病的性质,做好检疫、隔离、封闭、消毒等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猪群的健康是经营猪场成败的关键。要使猪只长得快,缩短上市周期,减少疾病的发生,均有赖于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检疫、防疫、清洁、消毒、免疫、驱虫、疾病早期诊断等一系列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病原体或各种对猪体生长发育不利的诱因进入猪体设置防线,既提高了猪场的管理水平,净化环境,防止病原的传入,又提高了猪体自身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因此,作为猪场管理人员及兽医技术人员,应把防重于治放在重要位置。
1.1 检疫 是综合有关兽医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一门应用科学。动物检疫是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预防或诊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避免疾病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我国制订的相关检疫法规或条例,是动物检疫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保证。检疫的目的都是为了预防和消灭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保护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健康。
1.2 预防接种 为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给猪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患于未然。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生物制剂,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作为抗原激发免疫。根据生物制剂品种的不同,预防接种的途径也不同,猪一般以肌肉及皮下注射为主,也有用气雾及饮水途径进行免疫的。被预防接种的猪,一般几天到三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可达半年到一年。
1.3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在于预防或减少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发生。一个猪场可能发生疫病的种类很多,许多疾病目前已有有效的疫苗(如猪瘟、猪丹毒、猪流行性腹泻等),有些疾病虽有疫苗(如大肠杆菌病、猪气喘病等),但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药物防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饲料添加剂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在饲料添加剂中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抗氧化剂、氨基酸、中草药以及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等)作为增强抗感染的措施是药物预防疾病的新途径,已得到大家的公认和广泛应用。
迄今,对病毒病的治疗,还没有太大的进展,因此,药物防治主要是针对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包括驱虫药)疾病。猪场的兽医应该根据猪场现实检疫和诊断情况,选择药物,使之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1.4 消毒、杀虫、灭鼠 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任何猪场都应该重视,通常可分预防性消毒或疫源性消毒。前者是指没有发生传染病时,对畜舍、用具、场地、饮水等进行消毒;后者是在发生传染病时及发生传染病后,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杀虫:首先是做好消灭蚊蝇工作,其次才是杀虫。灭鼠:首先对畜舍、饲料库等场所应注意做到防鼠的要求。特别对饲料的保藏处要杜绝有鼠的进出。灭鼠药的选用要选择对人、畜毒性低的毒鼠药。
2 健全兽医管理制度
2.1 建立经常性消毒制度
在猪场大门,要设立长于汽车轮1周半的水泥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应有更衣室、消毒室和消毒池;进入场区应穿工作服、鞋底进行消毒,非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猪场。
饲养猪只尽量做到“全进全出”饲养制度。一批猪转出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空闲一周后方可进猪。种猪可不必转移,用人、畜无害的消毒药消毒,仔猪注意保暖。猪舍要通风良好,每天清扫卫生,定期消毒。
2.2 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有条件的猪场,应建立兽医诊断室,便于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进行监测。建立详细疾病的检查、剖检、诊断、治疗、处理等记录,以了解疫病动态。
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从外地引进场内的猪只,要严格进行检疫。要单独饲养,观察至少3周,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猪舍。每天早、晚巡视猪舍,若发生异常猪只,将其剔出,送隔离舍观察、诊断和处理。死亡猪要进行剖检,做出明确诊断。
2.3 建立可行的免疫、驱虫制度
猪场免疫程序和驱虫计划,应符合本场的猪群实际情况,也应考虑社会,尤其是邻近地区疫病流行状况。免疫前、后应做好免疫监测,确定免疫时机,观察免疫效果。驱虫前、后要做好虫卵和虫体监测,以确定驱虫时机,观察驱虫效果。因地制宜建立药物预防程序,正确使用饲料添加剂,对诸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及气喘病等,可以将药物拌入饲料或饮水中服用。
严格做好尸体处理,发现死猪,应送剖解室解剖,并及时做出诊断,然后对尸体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若猪场发生传染病,按传染病的性质,做好检疫、隔离、封闭、消毒等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病,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