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玉米秸秆还田得到普及,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部分农民对这一技术掌握不够全面,耕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负效应。具体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的麦田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碳氮比失调 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征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
2、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 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其长度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
3、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 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失墒,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
正确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
1、数量适宜:还田秸秆每亩施用300―400公斤为宜(一般1亩秸秆还2亩),还田量大,反而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2、补施氮素肥料。秸秆还田后,增施碳酸氢铵等速效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从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满足幼苗生长对氮素的需要,秸秆分解加快,又可为小麦中后期生产提供各种养分。。在秸秆还田前,每亩施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然后进行耕翻,可促进秸秆分解,实现高产。
3、提高播种质量 粉细深翻秸秆分碎长度宜小于10厘米,选用大型秸秆粉碎机,秸秆粉碎得较碎,并使粉碎的秸秆与土壤搅和均匀。同时选用与之配套的播种机,以提高播种质量。
4、适时镇压浇水: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用石磙镇压,进行浇水,使土壤密实,消除大孔洞,大小孔隙比例合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发芽扎根,可避免小麦吊根现象。
5、消灭病原体 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小麦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
1、碳氮比失调 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征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
2、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 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其长度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
3、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 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失墒,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
正确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
1、数量适宜:还田秸秆每亩施用300―400公斤为宜(一般1亩秸秆还2亩),还田量大,反而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2、补施氮素肥料。秸秆还田后,增施碳酸氢铵等速效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从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满足幼苗生长对氮素的需要,秸秆分解加快,又可为小麦中后期生产提供各种养分。。在秸秆还田前,每亩施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然后进行耕翻,可促进秸秆分解,实现高产。
3、提高播种质量 粉细深翻秸秆分碎长度宜小于10厘米,选用大型秸秆粉碎机,秸秆粉碎得较碎,并使粉碎的秸秆与土壤搅和均匀。同时选用与之配套的播种机,以提高播种质量。
4、适时镇压浇水: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用石磙镇压,进行浇水,使土壤密实,消除大孔洞,大小孔隙比例合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发芽扎根,可避免小麦吊根现象。
5、消灭病原体 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小麦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