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成因及综防措施
白翅叶蝉属固翅目叶蝉科。2005-2006年在北疆玉米田大暴发,据调查,在玉米灌浆期三叶有虫21头,玉米产量损失33%,最严重的地块单叶有虫百头以上,产量损失在50%左右,因此白翅叶蝉在本地已成为危害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
一、危害特点
白翅叶蝉以成虫、若虫刺吸玉米叶片汁液,使叶片首先形成零星小白点,后连成点状条斑或白色条斑,然后逐渐变成褐色,阻碍叶片光合作用,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千粒重降低,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形态特征
白翅叶蝉雌虫长3-4厘米,雄虫稍小,头、胸腹部橙黄色,头部前缘两侧各具一半月形白斑,前翅灰白色、半透明,后翅浅橙色,透明度较前翅高,卵长0.5-0.6毫米,近瓶形,略弯曲,一端尖,另一端钝圆,乳白色。若虫有5龄,末龄若虫长2-3毫米,浅黄绿色,体上钢毛明显。
三、生活习性
北疆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土缝、植物根部或保护地栽培作物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成虫首先在冬麦田、苜蓿田和部分杂草上活动,当玉米出苗后,即陆续迁入危害繁殖,并于5月下旬产卵,7月上旬一代成虫达到危害高峰。在平均温度20℃左右时,卵历期15-20天,若虫历期20-25天。8月中旬第2代成虫形成第2次危害高峰。白翅叶蝉成虫活泼善飞,传播能力极强,有极强的趋光性和趋绿性,一般首先从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侵害,白翅叶蝉主要天敌有蜂类、异色瓢虫、各种’蜘蛛等。
四、暴发原因
1.虫口基数
白翅叶蝉过去在各类作物上危害较轻,防治上不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本地种植的适宜寄生作物多,如小麦、玉米、色素菊花、苜蓿、谷子等,增加了白翅叶蝉的虫源田,优化了其生存环境,有利于白翅叶蝉生长、繁殖和越冬,而且越冬存活率高,虫口基数大,危害逐年加重。
2.气候条件
白翅叶蝉喜干热,耐多雨高湿,群集性强。近年来,北疆地区冬季气温变暖;害虫暖冬存活率较高;6-8月降雨偏多,气温高,适宜繁殖危害。据调查,适宜暴发危害的温度为25-30~C,湿度20%~80%,因此,本地近年的气候为白翅叶蝉暴发创造了条件。
3.防治时期
在玉米生长前期,由于发生数量少,危害症状不明显,人们往往忽略了前期的调查防治,致使白翅叶蝉在田内大量产卵繁殖,7-8月达到危害高峰,但此时玉米已进入抽雄、灌浆期,植株高大,给防治工作造成困难或防治效果差,最终导致暴发危害。
4.种植密度
在玉米的种植上,近年大多采用增加密度,提高产量的栽培方法,导致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植株叶片嫩绿,有利于危害发生。据调查,玉米密度每667平方米增加1000株,危害程度提高11.3%,生育期延长,增加了白翅叶蝉在田内的滞留时间。
5.栽培制度
近年来,我团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而且品种多,生育期长短不一,再加上过渡作物小麦、苜蓿面积大,这都成为白翅叶蝉危害的桥梁田和虫源基地,加上本地各类作物轮作系数低,连作年限长,加速了白翅叶蝉的危害进度。
五、综防措施
1.消灭虫源
为减轻白翅叶蝉翌年危害程度,应做到犁地前清洁田园;拾净条田四周残秆,铲除农田渠上的寄主杂草,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的栖息场地,大力推广秋耕冬灌,减少田内害虫的存活量。
2.强预测
准确预报白翅叶蝉的越冬基数、迁飞时间和规律、主要寄主滞留时期、气候状况等,预报要从虫源开始跟踪整个发生动态,确定防治时期和方法。
3.利用天敌
白翅叶蝉的主要天敌有:蜂类、异色瓢虫、各类蜘蛛等,在防治工作中,应保护和利用天敌,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杜绝乱打药,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
4.合理密植
玉米种植应根据品种特征特性,确定保苗密度,杜绝盲目加大密度,造成植株细弱,生育期延长。一般保苗株数控制在5000-7000株/667平方米,促使玉米生长健壮。提高抗害能力,对危害较重的地块及时轮作倒茬,种植对白翅叶蝉不敏感的作物。
5.化学防治
当玉米田害虫基数达到防治指标后,应采取化学防治,可采用2%叶蝉散粉剂,每667平方米2千克喷粉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还可用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白翅叶蝉属固翅目叶蝉科。2005-2006年在北疆玉米田大暴发,据调查,在玉米灌浆期三叶有虫21头,玉米产量损失33%,最严重的地块单叶有虫百头以上,产量损失在50%左右,因此白翅叶蝉在本地已成为危害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
一、危害特点
白翅叶蝉以成虫、若虫刺吸玉米叶片汁液,使叶片首先形成零星小白点,后连成点状条斑或白色条斑,然后逐渐变成褐色,阻碍叶片光合作用,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千粒重降低,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形态特征
白翅叶蝉雌虫长3-4厘米,雄虫稍小,头、胸腹部橙黄色,头部前缘两侧各具一半月形白斑,前翅灰白色、半透明,后翅浅橙色,透明度较前翅高,卵长0.5-0.6毫米,近瓶形,略弯曲,一端尖,另一端钝圆,乳白色。若虫有5龄,末龄若虫长2-3毫米,浅黄绿色,体上钢毛明显。
三、生活习性
北疆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土缝、植物根部或保护地栽培作物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成虫首先在冬麦田、苜蓿田和部分杂草上活动,当玉米出苗后,即陆续迁入危害繁殖,并于5月下旬产卵,7月上旬一代成虫达到危害高峰。在平均温度20℃左右时,卵历期15-20天,若虫历期20-25天。8月中旬第2代成虫形成第2次危害高峰。白翅叶蝉成虫活泼善飞,传播能力极强,有极强的趋光性和趋绿性,一般首先从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侵害,白翅叶蝉主要天敌有蜂类、异色瓢虫、各种’蜘蛛等。
四、暴发原因
1.虫口基数
白翅叶蝉过去在各类作物上危害较轻,防治上不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本地种植的适宜寄生作物多,如小麦、玉米、色素菊花、苜蓿、谷子等,增加了白翅叶蝉的虫源田,优化了其生存环境,有利于白翅叶蝉生长、繁殖和越冬,而且越冬存活率高,虫口基数大,危害逐年加重。
2.气候条件
白翅叶蝉喜干热,耐多雨高湿,群集性强。近年来,北疆地区冬季气温变暖;害虫暖冬存活率较高;6-8月降雨偏多,气温高,适宜繁殖危害。据调查,适宜暴发危害的温度为25-30~C,湿度20%~80%,因此,本地近年的气候为白翅叶蝉暴发创造了条件。
3.防治时期
在玉米生长前期,由于发生数量少,危害症状不明显,人们往往忽略了前期的调查防治,致使白翅叶蝉在田内大量产卵繁殖,7-8月达到危害高峰,但此时玉米已进入抽雄、灌浆期,植株高大,给防治工作造成困难或防治效果差,最终导致暴发危害。
4.种植密度
在玉米的种植上,近年大多采用增加密度,提高产量的栽培方法,导致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植株叶片嫩绿,有利于危害发生。据调查,玉米密度每667平方米增加1000株,危害程度提高11.3%,生育期延长,增加了白翅叶蝉在田内的滞留时间。
5.栽培制度
近年来,我团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而且品种多,生育期长短不一,再加上过渡作物小麦、苜蓿面积大,这都成为白翅叶蝉危害的桥梁田和虫源基地,加上本地各类作物轮作系数低,连作年限长,加速了白翅叶蝉的危害进度。
五、综防措施
1.消灭虫源
为减轻白翅叶蝉翌年危害程度,应做到犁地前清洁田园;拾净条田四周残秆,铲除农田渠上的寄主杂草,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的栖息场地,大力推广秋耕冬灌,减少田内害虫的存活量。
2.强预测
准确预报白翅叶蝉的越冬基数、迁飞时间和规律、主要寄主滞留时期、气候状况等,预报要从虫源开始跟踪整个发生动态,确定防治时期和方法。
3.利用天敌
白翅叶蝉的主要天敌有:蜂类、异色瓢虫、各类蜘蛛等,在防治工作中,应保护和利用天敌,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杜绝乱打药,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
4.合理密植
玉米种植应根据品种特征特性,确定保苗密度,杜绝盲目加大密度,造成植株细弱,生育期延长。一般保苗株数控制在5000-7000株/667平方米,促使玉米生长健壮。提高抗害能力,对危害较重的地块及时轮作倒茬,种植对白翅叶蝉不敏感的作物。
5.化学防治
当玉米田害虫基数达到防治指标后,应采取化学防治,可采用2%叶蝉散粉剂,每667平方米2千克喷粉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还可用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