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果实,症状分“黑星型”和“黑斑型”两种。黑星型发生于近成熟果实,果斑近圆形,直径多为2~3毫米,红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色较深,斑中部稍凹陷,其上生针头大的小黑粒(分孢器),病斑一般限于果皮,贮运期可继续发展。“黑斑型”发生于采后贮运期,果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长径l~3厘米不等,斑面稍下陷,其上亦散生小黑粒,下部果肉亦呈僵缩黑腐。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器在病株及病残体上存活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自分孢器孔口涌出,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但病害潜育期可长达2、3个月以上,故果实在青果期虽已受侵染,要到果实近成熟期才显现症状。通常温暖多雨的天气及果园郁闭有利发病。疏于管理、肥水不足、土壤缺乏有机质、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实在采收和贮运中造成的伤口多,贮运期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冬春结合修剪清园,随即地面、树上喷药预防(30%氧氯化铜600倍液或“靠山”l000倍液)。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整治排灌系统,避免旱涝为害;
(3)及早喷药保果。鉴于本病幼果期受侵至近成熟期才显症,故喷药应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内连续喷药3~4次,隔10~15天1次。
(4)采收及贮运期慎防果皮损伤,在病害常发地区,注意贮运期做好保鲜防腐和控温(5~7℃)等工作。
主要危害果实,症状分“黑星型”和“黑斑型”两种。黑星型发生于近成熟果实,果斑近圆形,直径多为2~3毫米,红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色较深,斑中部稍凹陷,其上生针头大的小黑粒(分孢器),病斑一般限于果皮,贮运期可继续发展。“黑斑型”发生于采后贮运期,果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长径l~3厘米不等,斑面稍下陷,其上亦散生小黑粒,下部果肉亦呈僵缩黑腐。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器在病株及病残体上存活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自分孢器孔口涌出,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但病害潜育期可长达2、3个月以上,故果实在青果期虽已受侵染,要到果实近成熟期才显现症状。通常温暖多雨的天气及果园郁闭有利发病。疏于管理、肥水不足、土壤缺乏有机质、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实在采收和贮运中造成的伤口多,贮运期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冬春结合修剪清园,随即地面、树上喷药预防(30%氧氯化铜600倍液或“靠山”l000倍液)。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整治排灌系统,避免旱涝为害;
(3)及早喷药保果。鉴于本病幼果期受侵至近成熟期才显症,故喷药应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内连续喷药3~4次,隔10~15天1次。
(4)采收及贮运期慎防果皮损伤,在病害常发地区,注意贮运期做好保鲜防腐和控温(5~7℃)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