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即集约化养猪给养猪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概念。他显著地提高了养猪劳动效益,为猪只的生产繁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并且可以有效控制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但另一方面由于密集饲养,畜舍常年温暖潮湿,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寄生虫病会引起猪只的消瘦、死亡。母猪空怀、死胎、流产,猪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明显降低,严重影响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1 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特点
猪的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由于寄生虫慢性消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外新近的文献资料上也开始称寄生虫病为“亚临床症状”,当然也可以像传染病一样引起母猪的流产(如弓形虫病),猪只死亡(如猪蛔虫、鞭虫等严重感染)等。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特点是密集饲养,饲料工业化生产,母猪工厂化生产,实行全进全出的流水管理,猪舍温度湿度等相对稳定,创造有利猪只的生长繁育的环境,显著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与散养的小规模猪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有三点:
1.1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性
猪舍内温暖封闭的条件在有利于猪只生长的同时也为寄生虫病的传播、侵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在一些采用塑料大棚的猪场,由于潮湿透气性差,更有利于寄生虫的繁殖传播,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美国曾统计了其国内10年中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资料表明,养猪业因寄生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其产值的8%左右。因此,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与净化有着重要意义。
1.2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种类的特点
在规模化猪场中,由于猪只的饲养是采取封闭式管理,饲料是由工厂统一配制、生产和提供,一些需要中间宿主传播的寄生虫病如:棘头虫、肺线虫、细颈囊尾蚴、姜片吸虫、猪囊虫病等,由于规模化饲养缺少了中间宿主的环节,加上猪舍的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不再出现。与散养、小规模猪场相比,规模化养猪场的寄生虫的种类有了显著变化。几年来,我们对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危害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肠道寄生虫为猪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球虫等。据调查,猪蛔虫病在规模化猪场的感染率几乎是100%。在北京,屠宰肥猪中猪蛔虫的检出率在14%。猪蛔虫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出现僵猪、佝偻猪,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猪的类圆线虫,广州报道检出率为541%,湖北省新洲县为10%以上。四川某规模化猪场调查,猪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猪蛔虫2~4月龄猪为46.8%,4~6月龄猪为85.7%,成年种猪为28.8%;猪球虫哺乳仔猪为56.4%,成年种猪为11.9%;结肠小袋纤毛虫2~4月龄猪为21.3%,4~6月龄猪为42.9%,成年种猪为55.9%。
1.3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无明显季节变化
寄生虫病的季节变化动态是决定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的依据。为了提高猪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规模化养猪场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等一年四季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为猪场内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再按常规在春秋两季进行,而应该根据感染强度决定。
2 规模化猪场猪肠道主要寄生虫
2.1 猪蛔虫(Ascarissuum)
体型较大,雌虫比雄虫体型大,雌虫长20~30cm,雄虫长15~25cm,有3片口唇,背片大,2片腹唇小;虫卵较大,4层膜构成,短椭圆形,周围的蛋白膜成波浪状。蛔虫卵在湿度、温度适宜和氧气充足环境中如28~30℃时,经10天在卵内可形成第1期幼虫(L1),再经过一段时间蜕化为第2期幼虫(L2),约需5周时间的成熟过程便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
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孵化出壳后2小时内大多数钻入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液,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血管,随血液由静脉到达肝脏。另外还有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乳糜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再钻出淋巴结,由门静脉再到达肝脏,到肝脏的是蛔虫的第2期幼虫。在肝内第2次蜕化成第3期幼虫(L3),损伤肝脏,形成白色点状的乳斑肝。幼虫出现在肝脏的时间约在感染后的第4~5天。L3由胸导管进入前腔静脉再到肺部。此时约在感染后的第6~8天。L3在肺泡内经6天蜕化成第4期幼虫(L4)。L4在感染后12~14天离开肺泡进入细支气管、支气管(往往造成蛔虫性肺炎),14~15天到达气管。随粘液到喉咽部,再经口腔、食道到达小肠。14~21天后第4次蜕化为L5,再成为成虫。从吞下感染性虫卵到小肠内形成成虫约需2~2.5月。所以对2月龄以下小猪粪便检查蛔虫卵是无效的。
猪蛔虫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20万个,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蛔虫卵的壳有4层,可抵御外界各种恶劣环境。60~65℃可生存5分钟;松软圈土、耕地中可存活1~3年以上;污水中可生存8个月;粪坑中存活6~12个月;2%福尔马林中虫卵还可以发育;10%漂白粉、3%克辽林,2%NaOH均不能杀死虫卵。虫卵怕干燥,干燥时仅能存活3~5小时。60℃以上的3%~5%热碱水或新鲜石灰,才能将其杀死。由于猪蛔虫生活史简单,繁殖力极强,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而且又是以感染性虫卵侵袭猪只,各期幼虫和成虫都可以在猪体内移行,所以对规模化猪场的危害性极大,重复感染率高,引起猪只消瘦、咳嗽、肠道阻塞等。可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
2.2 毛首线虫(Trichurissuis)
虫体很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头部细而长,故称毛首线虫,尾部粗而短,虫体外观很象一条鞭子,故称鞭虫。雄虫尾端呈螺旋状卷曲,体长30~40毫米。雌虫尾直,末端呈圆形,体长40~50毫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20~30天变成有侵袭性的虫卵。侵袭性虫卵随饲料或饮水进入猪体后,在肠内幼虫逸出,钻入盲肠粘膜深处,约经1.5个月发育为成虫。
危害:寄生虫数少时,危害性不大,当体内寄生数十条时,猪只日见消瘦,被毛粗乱,贫血,结膜苍白,顽固性下痢,粪便中夹有血丝,或呈现棕红色的带血粪便。随着下痢的发生,病猪瘦弱无力,步行摇摆,食欲消失,渴欲增加。最后衰弱而死。成虫寿命4~5个月。其虫卵有明显的特征,两端有突起,呈腰鼓状。
2.3 食道口线虫
主要为有齿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numdentatum)其虫体呈乳白色。口囊浅,头泡膨大,雄虫长8~9mm,雌虫长8~11mm,寄生于结肠。雌虫产的卵在外界如夏季的适宜条件下,1~2天孵出幼虫;3~6天内蜕皮两次,发育为带鞘的感染性幼虫。猪经口感染。幼虫在肠内蜕鞘,感染后1~2天,大部分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大小约1~6mm的结节;感染后6~10天,幼虫在结节内蜕第三次皮,成为第四期幼虫;之后返回大肠肠腔,蜕第四次皮,成为第五期幼虫,感染后38天(幼猪)或50天(成年猪)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体内的寿命为8~10个月。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所致的危害性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形成结节的机制是幼虫周围发生局部性炎症,继之由成纤维细胞在病变周围形成包囊。结节因虫而异:长尾食道口线虫的结节,高出于肠粘膜表面,而具坏死性炎性反应性质,至感染35天后开始消失;有齿食道口线虫的结节较小,消失较快。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只有严重感染时,大肠才产生大量结节,发生结节性肠炎。粪便中带有脱落的粘膜,猪只表现腹痛、腹泻或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可引起仔猪死亡。
2.4 类圆线虫
主要为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ransor-ni)。在猪体内只有行孤雌生殖的雌虫,体长3.1~4.6mm,寄生于猪的小肠肠壁内,特别是十二指肠。可以夺取猪的营养和影响肠壁的吸收功能。但大多数病症是幼虫穿过皮肤移行到肺时,常引起湿疹(仔猪)、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肺炎时体温升高。小猪大量寄生时,小肠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患猪消瘦、贫血、呕吐,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量寄生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发育。有报道能透过母猪的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以由母乳感染仔猪。检查方法可以从新鲜粪便中发现有幼虫的虫卵,虫卵很小。
2.5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coli)
滋养体呈卵圆形或梨形大小为30~150X25~120μm;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新鲜时有绿色和黄色,直径40~60μm,囊壁较厚而透明。在新形成的包囊内,可清晰地见到滋养体在囊内活动,但不久即变成一团颗粒状的细胞质。包囊内有核、伸缩泡、甚至食物泡。当猪吞食了被包囊污染的饮水和饲料后,囊壁在肠内被消化,包囊内虫体逸出变为滋养体,进入大肠寄生,以淀粉、肠壁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为食料。然后以横二分裂法繁殖,经过一定时期的无性繁殖后,虫体进行有性接合生殖,然后又进行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新生的滋养体在不良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下变圆,分泌坚韧的囊壁包围虫体成为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滋养体若随粪便排出,也可在外界环境中形成包囊。猪结肠内的小袋纤毛虫,一般情况下为共生者,以肠内容物为食,对肠粘膜并无损害,但如宿主的消化功能紊乱或因种种原因肠粘膜有损伤时,虫体就趁机侵入肠壁,破坏肠组织,形成溃疡。溃疡主要发生在结肠,其次是直肠和盲肠。常与肠道微生物协同致病。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临床症状有下列3种类型:①潜在型感染动物无症状,但成为带虫传播者,主要发现在成年猪。②急性型多发生在幼猪,特别是断奶后的小猪。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混有血液。粪便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虫体存在。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喜欢饮水,消瘦,粪稀如水,恶臭。被毛粗乱无光,严重者1~3周死亡。③慢性型常由急性病猪转为慢性,表现出消化机能障碍、贫血、消瘦、脱水的症状,发育障碍,陷于恶病质,常常死亡。
2.6 球虫
主要为艾美耳球虫(Emeriaspp.),可以引起小猪发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下痢与便秘交替发作(粪中不带血液),逐渐消瘦。下痢特别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成年猪多为带虫者,是传播此病的病原。在湖北的某些猪场检出率很高,达58%。其在猪体内的种类、生活史、致病作用、防治等,目前研究还不多。但要引起人们重视。
3 防治措施
目前寄生虫病的防治手段仍是以化学药物驱杀为主。驱虫药物在国外一般都占兽药经销量的30%左右,畜牧业发达国家占50%左右。国内猪驱虫最广泛使用的药物有敌百虫、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莫西菌素、多拉菌素等。
根据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结合国内驱虫药物的资源和特点,来制订相应的控制对策。
3.1 驱虫药物选用的原则
对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防治所采用的驱虫药物应考虑到下面3个原则:
(1)能覆盖主要寄生虫虫谱。危害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除肠道主要寄生虫,如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类圆线虫等以外,还有感染率最高的体外寄生虫疥螨。选用的驱虫药物必需对这些寄生虫有高效的驱杀作用,并对猪场的公猪、母猪、大猪、小猪、怀孕母猪等都要高度安全。
(2)使用方便。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如果逐头保定投药打针,必然会造成应激,影响猪的生长和经济效益。利用规模化猪场中统一饲喂的预混饲料,将驱虫药加入到预混料中投给,不但节省人力,而且可防止因捉猪造成猪的应激,尤其对怀孕母猪更为重要。
(3)价格。选用的驱虫药价格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猪场的经济承受能力。经调查,如果效果确实,驱虫药物的使用,每头母猪在10元,小猪在1~1.5元左右,最可以接受。
常用的驱虫药如敌百虫、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对猪肠道寄生线虫有较好的驱除作用,但对猪疥螨无效。现推荐用0.2%阿维菌素预混剂,0.2%《虫螨净》预混剂(复方阿维菌素)作为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的首选药物。它有以下优点:①对危害规模化猪场的主要寄生虫:猪疥螨,蛔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以及毛首线虫等都有高效的驱杀作用。②适合于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模式进行投药,根据不同的饲养方式和规模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自产饲料或搅拌混合条件较好的大猪场,以每吨饲料添加0.2%阿维菌素预混剂的比例,搅拌均匀,连续饲喂7天,保证每天的投药总量在100μg/kg,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③在规模较小的猪场,可以利用母猪单槽饲养的特点,按每100kg体重投喂0.2%阿维菌素15g,将阿维菌素置于饲料顶部,以便猪只采食,7~10天后再重复投药1次,同样可以达到治愈目的。④安全可以适用于公猪、母猪、肥猪、架子猪、仔猪和各个生长阶段猪,而无任何副作用。⑤价廉0.2%阿维菌素或《虫螨净》预混剂的治疗效果与国外产品相仿,但治疗费用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1/100。
3.2 驱虫时间
由于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季节动态无明显变化,驱虫不能参照小型猪场一年春秋两次的定时驱虫模式。规模化猪场驱虫应该定期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猪的多个粪样的抽查结果决定。
母猪的驱虫,母猪在生活过程中往往被寄生虫感染,所以母猪便成了仔猪的重要感染源。阻断母猪和仔猪间的这个寄生虫传播环节对整个猪场寄生虫的成功防治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母猪的产前驱虫便摆在猪场内、外寄生虫防制措施的首位。
3.3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预防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采取的措施越彻底效果越显著。条件允许,在全场或分场进行同步投药治疗,同时配合环境消毒等措施,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控制效果。条件稍差,也可以利用母猪生产由配种房一产房的封闭循环和全进全出的特点,在母猪由配种房进入产房前(约产前21天)进行驱虫,同时认真做好圈舍的消毒工作,有效防止产前母猪和仔猪受寄生虫感染,同样也可以达到控制目的。
(1)环境消毒措施。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除了药物的治疗以外,与环境消毒措施的落实有重要关系。由于许多寄生虫病是猪食入感染性虫卵而直接感染,因此必须防止虫卵污染。与细菌,病毒消毒有别,对饲养员的衣物、用具加热消毒;栏舍、运输车等可以用杀灭菊酯、双甲脒、单甲脒、螨净等进行喷洒消毒。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如猪鞭虫卵在低温、多湿的土壤中6年还有感染力。饲养场的土壤一旦被污染,就不易根除,应切实进行猪舍和运动场的粪便处理。因未成熟卵对干燥、高温的抵抗力弱,猪舍应做成混凝土圈面,最好是向阳光。清扫猪粪,堆积高温发酵杀灭虫卵,减少猪体以外的寄生虫对治疗猪的再次感染,是寄生虫病控制的重要环节。
(2)治疗效果的巩固。治疗消毒措施采取得越彻底,寄生虫病控制效果越显著,经过连续几年控制以后,便可达到猪场寄生虫净化。为了巩固疗效,特别对外面引入的猪,一定要先驱虫,再隔离一段时间后方可合群。
1 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特点
猪的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由于寄生虫慢性消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外新近的文献资料上也开始称寄生虫病为“亚临床症状”,当然也可以像传染病一样引起母猪的流产(如弓形虫病),猪只死亡(如猪蛔虫、鞭虫等严重感染)等。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特点是密集饲养,饲料工业化生产,母猪工厂化生产,实行全进全出的流水管理,猪舍温度湿度等相对稳定,创造有利猪只的生长繁育的环境,显著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与散养的小规模猪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有三点:
1.1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性
猪舍内温暖封闭的条件在有利于猪只生长的同时也为寄生虫病的传播、侵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在一些采用塑料大棚的猪场,由于潮湿透气性差,更有利于寄生虫的繁殖传播,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美国曾统计了其国内10年中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资料表明,养猪业因寄生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其产值的8%左右。因此,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与净化有着重要意义。
1.2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种类的特点
在规模化猪场中,由于猪只的饲养是采取封闭式管理,饲料是由工厂统一配制、生产和提供,一些需要中间宿主传播的寄生虫病如:棘头虫、肺线虫、细颈囊尾蚴、姜片吸虫、猪囊虫病等,由于规模化饲养缺少了中间宿主的环节,加上猪舍的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不再出现。与散养、小规模猪场相比,规模化养猪场的寄生虫的种类有了显著变化。几年来,我们对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危害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肠道寄生虫为猪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球虫等。据调查,猪蛔虫病在规模化猪场的感染率几乎是100%。在北京,屠宰肥猪中猪蛔虫的检出率在14%。猪蛔虫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出现僵猪、佝偻猪,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猪的类圆线虫,广州报道检出率为541%,湖北省新洲县为10%以上。四川某规模化猪场调查,猪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猪蛔虫2~4月龄猪为46.8%,4~6月龄猪为85.7%,成年种猪为28.8%;猪球虫哺乳仔猪为56.4%,成年种猪为11.9%;结肠小袋纤毛虫2~4月龄猪为21.3%,4~6月龄猪为42.9%,成年种猪为55.9%。
1.3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无明显季节变化
寄生虫病的季节变化动态是决定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的依据。为了提高猪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规模化养猪场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等一年四季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为猪场内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再按常规在春秋两季进行,而应该根据感染强度决定。
2 规模化猪场猪肠道主要寄生虫
2.1 猪蛔虫(Ascarissuum)
体型较大,雌虫比雄虫体型大,雌虫长20~30cm,雄虫长15~25cm,有3片口唇,背片大,2片腹唇小;虫卵较大,4层膜构成,短椭圆形,周围的蛋白膜成波浪状。蛔虫卵在湿度、温度适宜和氧气充足环境中如28~30℃时,经10天在卵内可形成第1期幼虫(L1),再经过一段时间蜕化为第2期幼虫(L2),约需5周时间的成熟过程便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
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孵化出壳后2小时内大多数钻入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液,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血管,随血液由静脉到达肝脏。另外还有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乳糜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再钻出淋巴结,由门静脉再到达肝脏,到肝脏的是蛔虫的第2期幼虫。在肝内第2次蜕化成第3期幼虫(L3),损伤肝脏,形成白色点状的乳斑肝。幼虫出现在肝脏的时间约在感染后的第4~5天。L3由胸导管进入前腔静脉再到肺部。此时约在感染后的第6~8天。L3在肺泡内经6天蜕化成第4期幼虫(L4)。L4在感染后12~14天离开肺泡进入细支气管、支气管(往往造成蛔虫性肺炎),14~15天到达气管。随粘液到喉咽部,再经口腔、食道到达小肠。14~21天后第4次蜕化为L5,再成为成虫。从吞下感染性虫卵到小肠内形成成虫约需2~2.5月。所以对2月龄以下小猪粪便检查蛔虫卵是无效的。
猪蛔虫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20万个,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蛔虫卵的壳有4层,可抵御外界各种恶劣环境。60~65℃可生存5分钟;松软圈土、耕地中可存活1~3年以上;污水中可生存8个月;粪坑中存活6~12个月;2%福尔马林中虫卵还可以发育;10%漂白粉、3%克辽林,2%NaOH均不能杀死虫卵。虫卵怕干燥,干燥时仅能存活3~5小时。60℃以上的3%~5%热碱水或新鲜石灰,才能将其杀死。由于猪蛔虫生活史简单,繁殖力极强,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而且又是以感染性虫卵侵袭猪只,各期幼虫和成虫都可以在猪体内移行,所以对规模化猪场的危害性极大,重复感染率高,引起猪只消瘦、咳嗽、肠道阻塞等。可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
2.2 毛首线虫(Trichurissuis)
虫体很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头部细而长,故称毛首线虫,尾部粗而短,虫体外观很象一条鞭子,故称鞭虫。雄虫尾端呈螺旋状卷曲,体长30~40毫米。雌虫尾直,末端呈圆形,体长40~50毫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20~30天变成有侵袭性的虫卵。侵袭性虫卵随饲料或饮水进入猪体后,在肠内幼虫逸出,钻入盲肠粘膜深处,约经1.5个月发育为成虫。
危害:寄生虫数少时,危害性不大,当体内寄生数十条时,猪只日见消瘦,被毛粗乱,贫血,结膜苍白,顽固性下痢,粪便中夹有血丝,或呈现棕红色的带血粪便。随着下痢的发生,病猪瘦弱无力,步行摇摆,食欲消失,渴欲增加。最后衰弱而死。成虫寿命4~5个月。其虫卵有明显的特征,两端有突起,呈腰鼓状。
2.3 食道口线虫
主要为有齿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numdentatum)其虫体呈乳白色。口囊浅,头泡膨大,雄虫长8~9mm,雌虫长8~11mm,寄生于结肠。雌虫产的卵在外界如夏季的适宜条件下,1~2天孵出幼虫;3~6天内蜕皮两次,发育为带鞘的感染性幼虫。猪经口感染。幼虫在肠内蜕鞘,感染后1~2天,大部分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大小约1~6mm的结节;感染后6~10天,幼虫在结节内蜕第三次皮,成为第四期幼虫;之后返回大肠肠腔,蜕第四次皮,成为第五期幼虫,感染后38天(幼猪)或50天(成年猪)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体内的寿命为8~10个月。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所致的危害性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形成结节的机制是幼虫周围发生局部性炎症,继之由成纤维细胞在病变周围形成包囊。结节因虫而异:长尾食道口线虫的结节,高出于肠粘膜表面,而具坏死性炎性反应性质,至感染35天后开始消失;有齿食道口线虫的结节较小,消失较快。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只有严重感染时,大肠才产生大量结节,发生结节性肠炎。粪便中带有脱落的粘膜,猪只表现腹痛、腹泻或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可引起仔猪死亡。
2.4 类圆线虫
主要为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ransor-ni)。在猪体内只有行孤雌生殖的雌虫,体长3.1~4.6mm,寄生于猪的小肠肠壁内,特别是十二指肠。可以夺取猪的营养和影响肠壁的吸收功能。但大多数病症是幼虫穿过皮肤移行到肺时,常引起湿疹(仔猪)、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肺炎时体温升高。小猪大量寄生时,小肠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患猪消瘦、贫血、呕吐,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量寄生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发育。有报道能透过母猪的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以由母乳感染仔猪。检查方法可以从新鲜粪便中发现有幼虫的虫卵,虫卵很小。
2.5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coli)
滋养体呈卵圆形或梨形大小为30~150X25~120μm;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新鲜时有绿色和黄色,直径40~60μm,囊壁较厚而透明。在新形成的包囊内,可清晰地见到滋养体在囊内活动,但不久即变成一团颗粒状的细胞质。包囊内有核、伸缩泡、甚至食物泡。当猪吞食了被包囊污染的饮水和饲料后,囊壁在肠内被消化,包囊内虫体逸出变为滋养体,进入大肠寄生,以淀粉、肠壁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为食料。然后以横二分裂法繁殖,经过一定时期的无性繁殖后,虫体进行有性接合生殖,然后又进行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新生的滋养体在不良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下变圆,分泌坚韧的囊壁包围虫体成为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滋养体若随粪便排出,也可在外界环境中形成包囊。猪结肠内的小袋纤毛虫,一般情况下为共生者,以肠内容物为食,对肠粘膜并无损害,但如宿主的消化功能紊乱或因种种原因肠粘膜有损伤时,虫体就趁机侵入肠壁,破坏肠组织,形成溃疡。溃疡主要发生在结肠,其次是直肠和盲肠。常与肠道微生物协同致病。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临床症状有下列3种类型:①潜在型感染动物无症状,但成为带虫传播者,主要发现在成年猪。②急性型多发生在幼猪,特别是断奶后的小猪。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混有血液。粪便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虫体存在。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喜欢饮水,消瘦,粪稀如水,恶臭。被毛粗乱无光,严重者1~3周死亡。③慢性型常由急性病猪转为慢性,表现出消化机能障碍、贫血、消瘦、脱水的症状,发育障碍,陷于恶病质,常常死亡。
2.6 球虫
主要为艾美耳球虫(Emeriaspp.),可以引起小猪发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下痢与便秘交替发作(粪中不带血液),逐渐消瘦。下痢特别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成年猪多为带虫者,是传播此病的病原。在湖北的某些猪场检出率很高,达58%。其在猪体内的种类、生活史、致病作用、防治等,目前研究还不多。但要引起人们重视。
3 防治措施
目前寄生虫病的防治手段仍是以化学药物驱杀为主。驱虫药物在国外一般都占兽药经销量的30%左右,畜牧业发达国家占50%左右。国内猪驱虫最广泛使用的药物有敌百虫、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莫西菌素、多拉菌素等。
根据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结合国内驱虫药物的资源和特点,来制订相应的控制对策。
3.1 驱虫药物选用的原则
对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防治所采用的驱虫药物应考虑到下面3个原则:
(1)能覆盖主要寄生虫虫谱。危害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除肠道主要寄生虫,如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类圆线虫等以外,还有感染率最高的体外寄生虫疥螨。选用的驱虫药物必需对这些寄生虫有高效的驱杀作用,并对猪场的公猪、母猪、大猪、小猪、怀孕母猪等都要高度安全。
(2)使用方便。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如果逐头保定投药打针,必然会造成应激,影响猪的生长和经济效益。利用规模化猪场中统一饲喂的预混饲料,将驱虫药加入到预混料中投给,不但节省人力,而且可防止因捉猪造成猪的应激,尤其对怀孕母猪更为重要。
(3)价格。选用的驱虫药价格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猪场的经济承受能力。经调查,如果效果确实,驱虫药物的使用,每头母猪在10元,小猪在1~1.5元左右,最可以接受。
常用的驱虫药如敌百虫、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对猪肠道寄生线虫有较好的驱除作用,但对猪疥螨无效。现推荐用0.2%阿维菌素预混剂,0.2%《虫螨净》预混剂(复方阿维菌素)作为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的首选药物。它有以下优点:①对危害规模化猪场的主要寄生虫:猪疥螨,蛔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以及毛首线虫等都有高效的驱杀作用。②适合于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模式进行投药,根据不同的饲养方式和规模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自产饲料或搅拌混合条件较好的大猪场,以每吨饲料添加0.2%阿维菌素预混剂的比例,搅拌均匀,连续饲喂7天,保证每天的投药总量在100μg/kg,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③在规模较小的猪场,可以利用母猪单槽饲养的特点,按每100kg体重投喂0.2%阿维菌素15g,将阿维菌素置于饲料顶部,以便猪只采食,7~10天后再重复投药1次,同样可以达到治愈目的。④安全可以适用于公猪、母猪、肥猪、架子猪、仔猪和各个生长阶段猪,而无任何副作用。⑤价廉0.2%阿维菌素或《虫螨净》预混剂的治疗效果与国外产品相仿,但治疗费用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1/100。
3.2 驱虫时间
由于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季节动态无明显变化,驱虫不能参照小型猪场一年春秋两次的定时驱虫模式。规模化猪场驱虫应该定期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猪的多个粪样的抽查结果决定。
母猪的驱虫,母猪在生活过程中往往被寄生虫感染,所以母猪便成了仔猪的重要感染源。阻断母猪和仔猪间的这个寄生虫传播环节对整个猪场寄生虫的成功防治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母猪的产前驱虫便摆在猪场内、外寄生虫防制措施的首位。
3.3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预防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采取的措施越彻底效果越显著。条件允许,在全场或分场进行同步投药治疗,同时配合环境消毒等措施,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控制效果。条件稍差,也可以利用母猪生产由配种房一产房的封闭循环和全进全出的特点,在母猪由配种房进入产房前(约产前21天)进行驱虫,同时认真做好圈舍的消毒工作,有效防止产前母猪和仔猪受寄生虫感染,同样也可以达到控制目的。
(1)环境消毒措施。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除了药物的治疗以外,与环境消毒措施的落实有重要关系。由于许多寄生虫病是猪食入感染性虫卵而直接感染,因此必须防止虫卵污染。与细菌,病毒消毒有别,对饲养员的衣物、用具加热消毒;栏舍、运输车等可以用杀灭菊酯、双甲脒、单甲脒、螨净等进行喷洒消毒。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如猪鞭虫卵在低温、多湿的土壤中6年还有感染力。饲养场的土壤一旦被污染,就不易根除,应切实进行猪舍和运动场的粪便处理。因未成熟卵对干燥、高温的抵抗力弱,猪舍应做成混凝土圈面,最好是向阳光。清扫猪粪,堆积高温发酵杀灭虫卵,减少猪体以外的寄生虫对治疗猪的再次感染,是寄生虫病控制的重要环节。
(2)治疗效果的巩固。治疗消毒措施采取得越彻底,寄生虫病控制效果越显著,经过连续几年控制以后,便可达到猪场寄生虫净化。为了巩固疗效,特别对外面引入的猪,一定要先驱虫,再隔离一段时间后方可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