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生物都以种群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它们的种群在自然界都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以茶树为中心的茶园生态系统中,茶树、病虫及其天敌等以茶树为中心形成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它们通过营养循环的形式同时存在,互为依存、互为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茶树病虫种群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文拟就建立生态茶园、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实现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谈点看法。
1 茶树害虫发生危害的成因
与其它农田作物或果树的害虫一样,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必然也会受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技术、气候条件和天敌因素等的影响。气候不但直接影响害虫的生殖潜能和生存能力,同时也通过营养和天敌而间接影响害虫。一般情况下,适合茶树生长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现有的茶树品种都能为大多数茶树害虫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营养条件,因而茶树害虫的种群数量主要受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和天敌因素等制约。茶树是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虽然茶园的环境比其它一年生作物田间稳定得多,茶树害虫的群落组成也相对比较稳定,但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包括品种搭配、合理密植、间作套种、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科学用药和采摘修剪等等,既能影响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能影响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近40多年来,人们为了从茶叶生产中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普遍对衰老茶树进行改造,改丛植为条植、改零星为成片,并尽可能密植茶树、清除其它植物,使茶园生物相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成茶园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优势病虫种群突出。另一方面,茶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后,在保证茶叶高产稳产的同时,也给茶园的生物群落带来影响。尤其是不合理地使用高毒、广谱、高残留的化学农药,破坏了茶园生态平衡,削弱了茶园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导致化学农药越用越多,害虫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因此,近年来茶树病虫的优势种群不断演变、频繁成灾,就与茶园环境单一和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有关。
2 茶园立体种植、建立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从害虫防治的角度说,通过提高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护茶树病虫群落的稳定性,使有害病虫的优势种群不突出,达到避免或减轻病虫发生为害的目的,对于实现病虫的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茶园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高茶园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茶园间作套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唐朝就有茶园间作套种的先例。近年来,国外对林茶间作也有研究,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都已推广林茶间作的经验。林茶间作可以有效地利用营养空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因此,茶园立体种植,建立复合生态系统是提高茶园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常见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有如下几种:
茶-农复合型: 即在茶园内套种花生、大豆、甘薯或蔬菜等作物,特别是在幼龄茶园套种较多。这一类型茶园既可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又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经济收益,深受茶农欢迎。如能在梯壁上加种绿肥植物(如苜蓿、鸡眼草等)或黄花菜等,效果将更好。
茶-果复合型: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芒果、柿、葡萄、银杏)或中药(如杜仲)、桑树等,使茶园不仅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药、桑的效益。茶-林复合型: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山苍籽、泡桐、乌柏、橡胶及火炬松等林木。一方面利用林木的遮荫作用,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另一方面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
农-茶复合型:即梯壁种茶,梯面种农作物(如豆、薯、菜、花生等)。这一种植形式为古老的、不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耕作方式,经济效益较低。现在除了一些古老的山地之外,已较少见。
上列几种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在我国茶叶生产史上不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茶园间作套种的要求也要有所提高。首先,要应用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种间生态位,使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能与茶树长期共存、共生互利。其次,要求间作套种的作物与茶树没有主要的共同病虫害。
第三,还要求间作套种之后的人工复合系统易于调控,能更大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茶树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能性从生态学的原理上说,提高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实现病虫持续控制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在为多食性害虫提供广泛食物资源的同时,也为天敌提供了广泛的食物和补充寄主,丰富了食物链的结构,有利于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植被复杂、结构多样的生境,有利于淡化或免除害虫寻找寄主集中产卵繁殖,甚或复杂的生境条件改变了害虫的运动行为,迁出率高而定殖率低,从而减轻害虫的种群数量。在立体种植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的稳定性也较强,具体表现在生物的物种数较多,而个体数量较少,生物间的天然食物链多数处在动态平衡状态,有益的天敌种类丰富,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不突出,从而抑制了害虫的发生与为害。因此,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实现茶树病虫的持续控制。
翁友德(1988)、杨国礼等(1990)、陈代顺(1993)、魏国雄等(1993)、汪松能(1994)、徐赛禄(1997)、杨如兴等(1998)、汪红明(1998)、刘步瑶(1998)等人的大量研究报导一致表明,茶果间作、茶农间作和茶菌间作的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收到种间互利、有益共生的效果。有利于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单位茶园内的生物总量和生物多样性,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和有利于美化茶园、维护生态平衡等等。从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上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不利于茶树主要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丰富的天敌也抑制了害虫的种群数量。因而达到害虫持续控制的目的,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茶树害虫发生危害的成因
与其它农田作物或果树的害虫一样,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必然也会受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技术、气候条件和天敌因素等的影响。气候不但直接影响害虫的生殖潜能和生存能力,同时也通过营养和天敌而间接影响害虫。一般情况下,适合茶树生长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现有的茶树品种都能为大多数茶树害虫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营养条件,因而茶树害虫的种群数量主要受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和天敌因素等制约。茶树是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虽然茶园的环境比其它一年生作物田间稳定得多,茶树害虫的群落组成也相对比较稳定,但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包括品种搭配、合理密植、间作套种、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科学用药和采摘修剪等等,既能影响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能影响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近40多年来,人们为了从茶叶生产中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普遍对衰老茶树进行改造,改丛植为条植、改零星为成片,并尽可能密植茶树、清除其它植物,使茶园生物相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成茶园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优势病虫种群突出。另一方面,茶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后,在保证茶叶高产稳产的同时,也给茶园的生物群落带来影响。尤其是不合理地使用高毒、广谱、高残留的化学农药,破坏了茶园生态平衡,削弱了茶园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导致化学农药越用越多,害虫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因此,近年来茶树病虫的优势种群不断演变、频繁成灾,就与茶园环境单一和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有关。
2 茶园立体种植、建立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从害虫防治的角度说,通过提高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护茶树病虫群落的稳定性,使有害病虫的优势种群不突出,达到避免或减轻病虫发生为害的目的,对于实现病虫的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茶园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高茶园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茶园间作套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唐朝就有茶园间作套种的先例。近年来,国外对林茶间作也有研究,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都已推广林茶间作的经验。林茶间作可以有效地利用营养空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因此,茶园立体种植,建立复合生态系统是提高茶园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常见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有如下几种:
茶-农复合型: 即在茶园内套种花生、大豆、甘薯或蔬菜等作物,特别是在幼龄茶园套种较多。这一类型茶园既可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又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经济收益,深受茶农欢迎。如能在梯壁上加种绿肥植物(如苜蓿、鸡眼草等)或黄花菜等,效果将更好。
茶-果复合型: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芒果、柿、葡萄、银杏)或中药(如杜仲)、桑树等,使茶园不仅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药、桑的效益。茶-林复合型: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山苍籽、泡桐、乌柏、橡胶及火炬松等林木。一方面利用林木的遮荫作用,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另一方面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
农-茶复合型:即梯壁种茶,梯面种农作物(如豆、薯、菜、花生等)。这一种植形式为古老的、不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耕作方式,经济效益较低。现在除了一些古老的山地之外,已较少见。
上列几种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在我国茶叶生产史上不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茶园间作套种的要求也要有所提高。首先,要应用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种间生态位,使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能与茶树长期共存、共生互利。其次,要求间作套种的作物与茶树没有主要的共同病虫害。
第三,还要求间作套种之后的人工复合系统易于调控,能更大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茶树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能性从生态学的原理上说,提高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实现病虫持续控制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在为多食性害虫提供广泛食物资源的同时,也为天敌提供了广泛的食物和补充寄主,丰富了食物链的结构,有利于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植被复杂、结构多样的生境,有利于淡化或免除害虫寻找寄主集中产卵繁殖,甚或复杂的生境条件改变了害虫的运动行为,迁出率高而定殖率低,从而减轻害虫的种群数量。在立体种植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的稳定性也较强,具体表现在生物的物种数较多,而个体数量较少,生物间的天然食物链多数处在动态平衡状态,有益的天敌种类丰富,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不突出,从而抑制了害虫的发生与为害。因此,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实现茶树病虫的持续控制。
翁友德(1988)、杨国礼等(1990)、陈代顺(1993)、魏国雄等(1993)、汪松能(1994)、徐赛禄(1997)、杨如兴等(1998)、汪红明(1998)、刘步瑶(1998)等人的大量研究报导一致表明,茶果间作、茶农间作和茶菌间作的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收到种间互利、有益共生的效果。有利于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单位茶园内的生物总量和生物多样性,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和有利于美化茶园、维护生态平衡等等。从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上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不利于茶树主要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丰富的天敌也抑制了害虫的种群数量。因而达到害虫持续控制的目的,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