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又称猪霍乱,烂肠瘟,是猪的一种最重要的传染病,往往给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从目前猪瘟的流行现状分析,流行形式已从频繁发生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散发性流行,常以慢性猪瘟和非典型化猪瘟出现,尤其在饲养环境较差,卫生消毒不严,吸血昆虫繁殖旺盛的季节,易并发猪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猪只大量死亡,经济损失严重。
1 发病情况
2004年2月24日,我县明安一家养猪场在1周内接连发生5头仔猪死亡病例,该养殖场共饲养366头猪,其中可繁母猪20头,哺乳母猪8头,2个月龄仔猪338头,都是杜洛克品种,属于自繁自养,场内兽医诊断为贫血、猪感冒,用抗生素类、磺胺嘧啶、黄金1号、亚硒酸钠乳剂治疗均无效果,且又增加了死亡病例。随后到县兽医站诊治,通过剖检、实验室检验、紧急接种等,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通过和场内兽医了解,其它成猪也有零星病例发生,同窝仔猪发病较严重,这个猪场所在地距居民区400多米,在这段时间内只进行过猪瘟疫苗免疫,因为本猪场从未发生过猪瘟,也从未出现过猪瘟疑似病例,免疫程序在仔猪生后18~20日龄左右,每头仔猪按一头份剂量注射,注射后1个月左右,皮肤上出现红点、精神沉郁等临床现象,恰好猪只转群,于是又紧急免疫一次,每只仔猪还是一头份剂量,随后连续出现死亡病例。通过对使用疫苗的检查,发现该猪场注射的猪瘟疫苗有效期是在2004年3月份。
2 临床症状
病猪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现象,且转为腹式呼吸,精神沉郁,饮食减少,刚开始发病时,有饮食表现,但吃上几口马上离开,畜主强迫饮食时也能吃上几口,病初用青霉素、磺胺嘧啶治疗,用药时猪吃东西,停药时就不食,病猪被毛竖立,畏寒怕冷,叫声嘶哑,体温升高至40~41.5℃,耳根、四肢、腹部、皮下有出血点,干粪便和稀粪便交替出现,眼屎多,皮肤和可视粘膜苍白、黄疸、尿液呈黄色,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变化
共剖检5头猪,其中有2头送检,病变基本相似,但病理程度有差距,全身浆膜、粘膜和实质器官有出血点,胃底粘膜、膀胱粘膜出血、肾表面有弥漫性出血斑、脾脏以脾髓为界,一侧变黑,边缘有米粒大、暗紫色梗死灶,肝脏稍肿,胆囊膨大,心包积液,心肌松弛,右心室切开有乳头状坏死灶。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肌肉色泽变淡,脂肪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水肿,胸腔及腹腔有积液,全身皮肤及可视粘膜苍白。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病猪耳静脉血涂片,用瑞氏染色,在油镜下(10×100倍)观察,发现附红细胞体呈耦荷色椭圆形、梨形、月芽形,并附在细胞膜上,一个细胞少则几个,多则数个,感染的红细胞呈锯齿状、星星状、芒果状、铁蒺藜状。
血液镜检:无菌取病猪耳静脉血一滴,滴加0.9%的生理盐水后,加盖玻片,置(10×40倍)高倍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周围附着几个或十几个运动的球形、环形、椭圆形或豆点状的附红细胞体,有的一面嵌入细胞内,与红细胞共同构成似嵌有珍珠形的圆盘、锯齿状、星星状。并不停地摆动或震动,闪光的伸缩的附红细胞体,有的则游离在血浆中。
根据临床发病情况,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该猪场病例诊断为猪瘟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5 防治情况
加强饲养管理,采取营养全价的日粮,对病重猪隔离治疗,病死猪采取无害化处理,对圈舍地面、用具、器械、运动场用灭杀王、百毒杀等按要求稀释使用,现用现配,并及时加强灭鼠、灭蚊、灭蝇工作。
病猪治疗:血虫净5~7mg/kg,深部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续3d,如配合仔猪牲血素2mg/kg体重,维生素B12,2~5mL,同时应用,效果更为理想。或用血虫净粉严格按说明书口服或在兽医的指导下用药(防止过量中毒)。
在饲料中按800~1000ppm添加盐酸土霉素(或适量的新诺明原粉),连喂2周,停喂3d,再喂1周;也可用红弓链球康粉按每公斤体重用本品2g,在兽医的指导’下可加量,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猪场所有的假定健康猪,采用猪瘟疫苗加大免疫剂量紧急接种,接种剂量按每头5~8头份,加大疫苗接种剂量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的最好方法。
通过采取以上方法使疫情得到了控制。
6 小结
对发生混合感染的病例,一定要分清主次,对症治疗。首先,要搞好免疫接种工作,正确使用疫苗,对接近失效期的疫苗杜绝使用,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该猪场从未发生过猪瘟,畜主对疫病免疫重视不够,在仔猪出生后18~20d免疫接种,因免疫剂量不足,使猪群未达到保护目的而患猪瘟,在首免时疫苗免疫剂量应加大 2~3倍,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出现临床症状后,该猪场虽实施紧急免疫接种,但接种量仍不够,促使猪群迅速发生死亡,且首免和二免间隔时间太长。
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吸血昆虫活动的夏秋温热季节发病率较高,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传播途径可通过吸血昆虫携带病毒传播,也可经被患病猪污染的注射针头、手术器械、公母猪交配等方式传播。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诱发后,在猪只患病或注射疫苗后抵抗力下降时,使隐性感染的猪发病,造成猪瘟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为有效地控制猪瘟发生,必须严格按猪瘟免疫程序进行,母源抗体的半衰期大约为14d,在首免时应加大猪瘟疫苗头份的2~3倍量,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二免时应在第1次免疫接种后20~30d进行,并加大剂量用5~8头份疫苗量加强免疫一次。有条件的猪场,应进行抗体效价检坝。
可采用仔猪超前免疫,这是目前在疫区或受威胁区预防猪瘟的有效免疫方法,即仔猪初生后在颈侧肌肉丰满处注射1.5~2头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60~90min后,再令其吃母乳。60日龄后再加强免疫一次,注射3~4头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实践证明,超前免疫可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对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必须用特效消毒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夏季吸血昆虫活动的季节,要注意圈舍、器械等消毒,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全价,增加多种维生素,提高猪体抗病力,也可用以上药物混入饲料按说明饲喂,做到提前预防,搞好防病灭病工作。
1 发病情况
2004年2月24日,我县明安一家养猪场在1周内接连发生5头仔猪死亡病例,该养殖场共饲养366头猪,其中可繁母猪20头,哺乳母猪8头,2个月龄仔猪338头,都是杜洛克品种,属于自繁自养,场内兽医诊断为贫血、猪感冒,用抗生素类、磺胺嘧啶、黄金1号、亚硒酸钠乳剂治疗均无效果,且又增加了死亡病例。随后到县兽医站诊治,通过剖检、实验室检验、紧急接种等,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通过和场内兽医了解,其它成猪也有零星病例发生,同窝仔猪发病较严重,这个猪场所在地距居民区400多米,在这段时间内只进行过猪瘟疫苗免疫,因为本猪场从未发生过猪瘟,也从未出现过猪瘟疑似病例,免疫程序在仔猪生后18~20日龄左右,每头仔猪按一头份剂量注射,注射后1个月左右,皮肤上出现红点、精神沉郁等临床现象,恰好猪只转群,于是又紧急免疫一次,每只仔猪还是一头份剂量,随后连续出现死亡病例。通过对使用疫苗的检查,发现该猪场注射的猪瘟疫苗有效期是在2004年3月份。
2 临床症状
病猪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现象,且转为腹式呼吸,精神沉郁,饮食减少,刚开始发病时,有饮食表现,但吃上几口马上离开,畜主强迫饮食时也能吃上几口,病初用青霉素、磺胺嘧啶治疗,用药时猪吃东西,停药时就不食,病猪被毛竖立,畏寒怕冷,叫声嘶哑,体温升高至40~41.5℃,耳根、四肢、腹部、皮下有出血点,干粪便和稀粪便交替出现,眼屎多,皮肤和可视粘膜苍白、黄疸、尿液呈黄色,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变化
共剖检5头猪,其中有2头送检,病变基本相似,但病理程度有差距,全身浆膜、粘膜和实质器官有出血点,胃底粘膜、膀胱粘膜出血、肾表面有弥漫性出血斑、脾脏以脾髓为界,一侧变黑,边缘有米粒大、暗紫色梗死灶,肝脏稍肿,胆囊膨大,心包积液,心肌松弛,右心室切开有乳头状坏死灶。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肌肉色泽变淡,脂肪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水肿,胸腔及腹腔有积液,全身皮肤及可视粘膜苍白。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病猪耳静脉血涂片,用瑞氏染色,在油镜下(10×100倍)观察,发现附红细胞体呈耦荷色椭圆形、梨形、月芽形,并附在细胞膜上,一个细胞少则几个,多则数个,感染的红细胞呈锯齿状、星星状、芒果状、铁蒺藜状。
血液镜检:无菌取病猪耳静脉血一滴,滴加0.9%的生理盐水后,加盖玻片,置(10×40倍)高倍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周围附着几个或十几个运动的球形、环形、椭圆形或豆点状的附红细胞体,有的一面嵌入细胞内,与红细胞共同构成似嵌有珍珠形的圆盘、锯齿状、星星状。并不停地摆动或震动,闪光的伸缩的附红细胞体,有的则游离在血浆中。
根据临床发病情况,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该猪场病例诊断为猪瘟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5 防治情况
加强饲养管理,采取营养全价的日粮,对病重猪隔离治疗,病死猪采取无害化处理,对圈舍地面、用具、器械、运动场用灭杀王、百毒杀等按要求稀释使用,现用现配,并及时加强灭鼠、灭蚊、灭蝇工作。
病猪治疗:血虫净5~7mg/kg,深部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续3d,如配合仔猪牲血素2mg/kg体重,维生素B12,2~5mL,同时应用,效果更为理想。或用血虫净粉严格按说明书口服或在兽医的指导下用药(防止过量中毒)。
在饲料中按800~1000ppm添加盐酸土霉素(或适量的新诺明原粉),连喂2周,停喂3d,再喂1周;也可用红弓链球康粉按每公斤体重用本品2g,在兽医的指导’下可加量,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猪场所有的假定健康猪,采用猪瘟疫苗加大免疫剂量紧急接种,接种剂量按每头5~8头份,加大疫苗接种剂量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的最好方法。
通过采取以上方法使疫情得到了控制。
6 小结
对发生混合感染的病例,一定要分清主次,对症治疗。首先,要搞好免疫接种工作,正确使用疫苗,对接近失效期的疫苗杜绝使用,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该猪场从未发生过猪瘟,畜主对疫病免疫重视不够,在仔猪出生后18~20d免疫接种,因免疫剂量不足,使猪群未达到保护目的而患猪瘟,在首免时疫苗免疫剂量应加大 2~3倍,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出现临床症状后,该猪场虽实施紧急免疫接种,但接种量仍不够,促使猪群迅速发生死亡,且首免和二免间隔时间太长。
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吸血昆虫活动的夏秋温热季节发病率较高,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传播途径可通过吸血昆虫携带病毒传播,也可经被患病猪污染的注射针头、手术器械、公母猪交配等方式传播。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诱发后,在猪只患病或注射疫苗后抵抗力下降时,使隐性感染的猪发病,造成猪瘟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为有效地控制猪瘟发生,必须严格按猪瘟免疫程序进行,母源抗体的半衰期大约为14d,在首免时应加大猪瘟疫苗头份的2~3倍量,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二免时应在第1次免疫接种后20~30d进行,并加大剂量用5~8头份疫苗量加强免疫一次。有条件的猪场,应进行抗体效价检坝。
可采用仔猪超前免疫,这是目前在疫区或受威胁区预防猪瘟的有效免疫方法,即仔猪初生后在颈侧肌肉丰满处注射1.5~2头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60~90min后,再令其吃母乳。60日龄后再加强免疫一次,注射3~4头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实践证明,超前免疫可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对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必须用特效消毒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夏季吸血昆虫活动的季节,要注意圈舍、器械等消毒,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全价,增加多种维生素,提高猪体抗病力,也可用以上药物混入饲料按说明饲喂,做到提前预防,搞好防病灭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