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饲养,增强猪体抵抗力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这种病来势猛,传播快,饲养管理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往往能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从提倡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防治,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养猪场要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规模饲养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结合实际,努力改善饲养条件,做好驱虫、消毒、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急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猪群抗病能力。同时要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
合理用药,减少损失
目前疫苗的种类很多,一定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按量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免疫。
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不必大剂量使用退热和激素类药,重在应用营养类药物,尽可能地保证机体免疫功能不衰退,让其自身抗体增强。在使用抗病毒的药物时,注意考虑对肝、肾等实质性器官易受损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商品猪23-25日龄时,免疫一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种母猪除此之外,还要在配种前免疫一次;种公猪每隔6个月还要免疫一次。在免疫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要规范免疫操作,并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当周围地区发生动物疫情时,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要求进行紧急免疫。新购进的生猪要及时补免,确保免疫效果。
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病程稍长的高热疾病,应用清瘟败毒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重点加强疫区、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等地区的消毒工作,以净化环境,消灭病源。同时要监督生猪饲养场,协助和指导生猪饲养户科学开展消毒工作。特别对往年高热并发病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户)进行反复消毒2周,确保消毒效果。
注意人员防护和器械消毒,避免病源传播。要加强圈舍和防疫人员及器械的卫生和消毒,兽医人员出诊时做好必要的卫生防护,如换鞋、换衣等。尤其要做到一户一个注射器,一猪一个针头,避免交叉感染,减少病源的传播机会。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这种病来势猛,传播快,饲养管理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往往能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从提倡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防治,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养猪场要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规模饲养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结合实际,努力改善饲养条件,做好驱虫、消毒、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急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猪群抗病能力。同时要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
合理用药,减少损失
目前疫苗的种类很多,一定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按量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免疫。
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不必大剂量使用退热和激素类药,重在应用营养类药物,尽可能地保证机体免疫功能不衰退,让其自身抗体增强。在使用抗病毒的药物时,注意考虑对肝、肾等实质性器官易受损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商品猪23-25日龄时,免疫一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种母猪除此之外,还要在配种前免疫一次;种公猪每隔6个月还要免疫一次。在免疫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要规范免疫操作,并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当周围地区发生动物疫情时,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要求进行紧急免疫。新购进的生猪要及时补免,确保免疫效果。
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病程稍长的高热疾病,应用清瘟败毒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重点加强疫区、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等地区的消毒工作,以净化环境,消灭病源。同时要监督生猪饲养场,协助和指导生猪饲养户科学开展消毒工作。特别对往年高热并发病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户)进行反复消毒2周,确保消毒效果。
注意人员防护和器械消毒,避免病源传播。要加强圈舍和防疫人员及器械的卫生和消毒,兽医人员出诊时做好必要的卫生防护,如换鞋、换衣等。尤其要做到一户一个注射器,一猪一个针头,避免交叉感染,减少病源的传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