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机插稻存在秧苗素质差、缓苗期长、群体调控难、后期易早衰倒伏等技术难题,以省农科院水稻所栽培室主任吴文革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团队创造性的研发出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新型机插栽培技术与绿色增产模式的融合,实现了“控水、控肥、控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增产目标。
一稀两控育壮秧
许有尊博士告诉记者,与以往水稻播种相比,农户采用钵苗育秧可以实现精量点播,以大幅降低播种量。传统毯苗育秧播种量在80-120克/盘,而采用钵苗育秧,杂交稻每孔播2-3粒种子,每盘播种量约40克;常规粳稻每孔播4-6粒种子,每盘播种量约60克。在控水和控药上,农户可以采取旱育旱管技术,并只需喷施壮秧剂、多效唑。
记者了解到,传统毯苗育秧适宜秧龄不宜超过20天,最长不超过25天。采用钵苗育秧技术以后,适宜秧龄在25-30天,最长可以延长至30-35天,可以有效解决茬口衔接问题。由于播种量低,钵育苗的生长空间、光照、营养分配等明显优于传统毯苗,秧苗素质(苗高、茎基宽、干物重、根量、根系活力、带蘖率)显著提高。
阔行窄株合理稀植
传统毯苗机插由于采取大播种量高密度播种,根系互相交错盘结在一起,机械栽插时植伤严重,栽插后一般有7-10天缓苗期,甚至更长,而钵苗育秧采取独立的钵体育秧,机械摆栽时带土移栽,无植伤,栽插后基本没有缓苗期,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尽快建立合理的群体。
许有尊介绍,目前钵苗摆栽机行距固定为33厘米,株距在12—20厘米之间调整,杂交稻行株距33×14—16厘米,常规稻行株距33×12厘米。大穗型品种株距适当加大,穗粒兼顾型品种选择较小株距,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由于行距扩大,花后群体中下部叶片光照充足,群体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高值持续期长,加之通风透光性好,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解决了易早衰倒伏的问题。
湿润灌溉促根壮秆
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农户可以浅水栽插,薄水护苗,多次放水露田,降低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湿润灌溉促早发。当在田苗80%够苗时,可以提前烤田,至水稻拔节期前复水,追施壮秆拔节肥。幼穗分化中期至抽穗期,田间保持浅水层(孕穗—抽穗扬花期如遇高温采取深水灌溉,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浆结实期采取间歇湿润灌溉,保根护叶防早衰,收获前7-10天断水,活熟到老。
在肥料的投放上,农户可以根据土壤基础地力和肥料利用率确定具体的肥料用量。氮磷钾比例约为1:0.4:0.8-1,磷肥全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分基肥和促花肥等量施用。氮肥施用原则是,控制基肥的用量,大幅降低分蘖肥的用量,氮肥后移,增施穗粒肥。
许有尊对记者说,通过钵苗机插等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在亩施纯氮20—22公斤的条件下,氮肥使用效率达到45—50%,远高于常规栽培条件下的30—35%。在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同时,减少了肥料施用次数,每亩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投入25—30元。同时湿润灌溉技术的应用也实现了水肥高效耦合,减少了肥水流失。去年,采用该项技术的无为县和白湖农场示范区实现了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010.9公斤和1020.5公斤,不仅突破了我省百亩水稻932.4公斤/亩的记录,还创造了全国水稻机械化栽培高产新纪录 (同时也是低海拔地区水稻高产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