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动物防疫工作主要采取防疫注射、加强检疫、消灭病原、疫病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其中屠宰检疫就是一项重要手段之一。笔者通过在定点屠宰场一年多对猪肉尸的检疫,总结了一些对常见猪病害肉尸的检疫鉴定和处理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供兽医同仁参考。
1 宰前检疫
在生猪入场前,经驻屠宰场动物检疫员按宰前检疫程序,认真做好验证查物和群体检查。在检查时,先观察猪的静态、动态表现,再通过看精神状态、听呼吸声音、摸皮温和测体温来检查猪的健康状况。如有病畜或疑似病畜,再进行隔离观察,最后确诊后,再按有关规定作相应的处理。但在实践工作中,由于进场猪较集中,往往容易遗漏个别病猪,或猪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就需要我们在宰后检疫中根据猪的皮肤、淋巴结及内脏的病理变化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2 宰后检疫
生猪屠宰放血后,按照检疫规程,先观察皮肤变化,检查口腔、颌下淋巴结和外咬肌。剖开后,依次检查颈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和内脏各实质器官,必要时剖检胭淋巴结及深颈淋巴结。根据淋巴结和内脏实质器官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相应的处理。对猪肉尸做到随宰随检,对检疫合格的健康肉尸加盖检疫验讫,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方能出场销售;对检疫出的病害肉尸,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高温或销毁等无害化处理。
3 屠宰检疫中常见的猪病鉴定
3.1 猪瘟 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在屠宰场中常遇到的是急性和慢性两种。
3.1.1 急性型:黏膜、浆膜、淋巴结、心、肺、喉头、肾盂、膀胱、胆囊等处,常有数量不等、程度不一的出血斑点;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状,肿大,暗红色,切面多汁,呈弥漫性出血或周边出血,以腹腔内淋巴结最为典型;脾不肿大,有的见出血性梗死,以边缘最为多见;扁桃体常有炎症而肿大。
3.1.2 慢性型:主要病变为坏死性纤维素性肠炎,一般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炎症从淋巴滤泡开始,向外发展,形成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黑褐色,突出黏膜表面,中央低陷,有的剥脱形成溃疡。
3.1.3 处理:严重病变者销毁或化制处理,轻微病变者高温处理。处理的肉尸内脏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并对屠宰场进行彻底消毒。
3.2 猪丹毒 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人感染后,全身发热,局部红肿,称"类丹毒"。
3.2.1 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检疫中易遇到的典型猪丹毒呈现皮肤弥慢性充血,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浆液性炎症;脾急性肿大;肾淤血肿大,皮质和实质内密布针尖大的出血点(出血性肾小球肾炎);胃和十二指肠有卡他性出血性溃疡;心包积液和心肌炎等。慢性型心二尖瓣有菜花状赘生物和四肢关节变形、粘连。
3.2.2 处理:肉尸内脏有显著严重病变者全部化制或销毁处理,轻微病变者高温处理后出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处理,并对屠宰场地进行严格消毒。病愈的猪,皮肤仅有黑色痕迹,皮下无病变者,将患部割除后出场。
3.3 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是各种动物均可发生的传染病,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特征,家畜中猪多发。宰后检疫中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为特点,肺切面肝变,多色彩,或伴有坏死灶;喉部充血肿胀,浆液浸润;全身浆膜、淋巴结、肾脏等小点出血。
3.3.1 最急性型:宰前检疫可发现病猪体温高达41℃以上,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坚硬,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及颈部;呼吸高度困难,张口呼吸;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呈犬坐姿势。剖检常见咽喉部及其周围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皮下脂肪可见大量胶冻样液体;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弥漫性出血;肺水肿。
3.3.2 急性型:败血症状轻微,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高,有干而短的痉挛性咳嗽,呼吸困难,胸部有压痛,有脓性鼻分泌物;皮肤上有红斑,宰前注意检查。剖检常见肺脏各期肺炎病变,小叶间组织增生和水肿,肺炎区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花纹;气管内有多量渗出液;胸腔积存大量含纤维蛋白凝块的混浊液体;胸膜与心包、肺粘连。
3.3.3 慢性型:表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病猪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体温时高时低;有的出现关节肿胀,皮肤湿疹。剖检常见肺变陈旧,有坏死灶,严重的呈干酪性或脓性坏死,肺膜明显变厚而粗糙,甚至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支气管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坏死灶。
3.3.4 处理:肉尸和内脏有显著病变的,全尸和血液作工业用或销毁;肉尸和内脏有轻病变的,高温处理后出场,血液作销毁处理,猪皮消毒后利用,脂肪炼制后可食用。规定高温处理的应在24小时内处理完,超过24小时的应延长高温半小时,内脏销毁。
4 性状和颜色异常肉的检疫
4.1 气味异常肉 应注意饲料气味、性气味、药物气味、病理产物气味和污染异物的附加气味。如鱼味、公母猪的性气味、蜂窝织炎时粪臭气味和消毒药气味等。处理:肉尸置通风处驱味24小时后,煮沸仍有不良气味的,不能作鲜肉用,如果个别部位发生有异常气味,则局部切除。
4.2 颜色异常肉的鉴别与处理
4.2.1 黄脂: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呈现黄色,质硬,略带鱼腥味,其他组织不黄。主要是饲喂鱼粉、蚕蛹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富含天然色素的(胡萝卜、南瓜等)饲料所致。剖检可看到只限肥膘及体腔内脂肪呈现不同程度的黄色,其他组织器官无黄色现象。放置后,随时间的延长黄色变浅或消失。处理:无不良气味的食用,有异常气味的作工业用。
4.2.2 黄疸:由疾病引起的胆汁代谢和排泄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过多,把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多由于溶血、中毒和传染病所致。剖检可看皮肤、黏膜、皮下脂肪、腱膜韧带、组织液、关节液及内脏等均呈现黄色。放置时间越久,颜色越深。处理:黄疸肉不能食用,若是传染病引起的,应结合原发病进行处理。
4.2.3 黄疸肉和黄脂肉鉴别:黄疸肉放置时间越长越黄,黄脂则相反。实验室检验(苛性钠法):取2g脂肪剪碎放入试管内,加5%苛性钠溶液5ml,煮沸1分钟,在流水下冷却到40~50℃,再加2.5ml乙醚,轻轻混匀,加塞静置,待溶液分层后观察结果。若上层乙醚无色,下层液体染成黄绿色,表明检样中有胆红素存在,即检样为黄疽肉;若乙醚呈黄色,下层溶液无色,检样为黄脂肉;若试管上下两层均呈黄色,表明检样既有黄疸,又有黄脂。
4.2.4 红膘肉。指皮下脂肪由于充血、出血和血红素浸润的病变,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等感染和背部冷热空气、机械刺激等有关。有的伴有皮肤发红,此时应注意内脏和淋巴结的检验。处理:内脏和淋巴结有典型病变的结合疫病进行综合处理。对冷、热或机械性损伤引起的红膘肉,轻者不作处理,较严重的高温处理后出场。
5 主要寄生虫病(细颈囊尾蚴病)的鉴定与处理
细颈囊尾蚴又名细颈囊虫;俗称水铃当、水泡虫,是寄生在犬及其他野生肉食兽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及牛、羊等家畜的网膜、肠系膜及肝脏上,形状呈囊泡状,大小从黄豆大到鸡蛋大不等,囊壁乳白色,囊液半透明,囊壁的一端有一白点,即为头节。(1)宰前观察:猪寄生大量细颈囊尾蚴时,呈现消瘦、衰弱、腹围增大等症状。(2)宰后检疫:检疫中常在猪的肝脏、网膜、肠系膜上发现呈水泡状的细颈囊尾蚴,结合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处理:寄生细颈囊尾蚴严重的部位,应销毁;寄生数量少的部位,摘除细颈囊尾蚴后鲜销。
6 小结
在检疫工作中,猪的临床症状和剖解病变复杂多样,我们都容易碰到一些宰前检疫临床症状不明显,宰后检疫淋巴结或内脏实质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的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综合的判断。必要时应作实验室诊断,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达到检疫的目的和效果。
1 宰前检疫
在生猪入场前,经驻屠宰场动物检疫员按宰前检疫程序,认真做好验证查物和群体检查。在检查时,先观察猪的静态、动态表现,再通过看精神状态、听呼吸声音、摸皮温和测体温来检查猪的健康状况。如有病畜或疑似病畜,再进行隔离观察,最后确诊后,再按有关规定作相应的处理。但在实践工作中,由于进场猪较集中,往往容易遗漏个别病猪,或猪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就需要我们在宰后检疫中根据猪的皮肤、淋巴结及内脏的病理变化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2 宰后检疫
生猪屠宰放血后,按照检疫规程,先观察皮肤变化,检查口腔、颌下淋巴结和外咬肌。剖开后,依次检查颈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和内脏各实质器官,必要时剖检胭淋巴结及深颈淋巴结。根据淋巴结和内脏实质器官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相应的处理。对猪肉尸做到随宰随检,对检疫合格的健康肉尸加盖检疫验讫,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方能出场销售;对检疫出的病害肉尸,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高温或销毁等无害化处理。
3 屠宰检疫中常见的猪病鉴定
3.1 猪瘟 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在屠宰场中常遇到的是急性和慢性两种。
3.1.1 急性型:黏膜、浆膜、淋巴结、心、肺、喉头、肾盂、膀胱、胆囊等处,常有数量不等、程度不一的出血斑点;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状,肿大,暗红色,切面多汁,呈弥漫性出血或周边出血,以腹腔内淋巴结最为典型;脾不肿大,有的见出血性梗死,以边缘最为多见;扁桃体常有炎症而肿大。
3.1.2 慢性型:主要病变为坏死性纤维素性肠炎,一般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炎症从淋巴滤泡开始,向外发展,形成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黑褐色,突出黏膜表面,中央低陷,有的剥脱形成溃疡。
3.1.3 处理:严重病变者销毁或化制处理,轻微病变者高温处理。处理的肉尸内脏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并对屠宰场进行彻底消毒。
3.2 猪丹毒 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人感染后,全身发热,局部红肿,称"类丹毒"。
3.2.1 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检疫中易遇到的典型猪丹毒呈现皮肤弥慢性充血,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浆液性炎症;脾急性肿大;肾淤血肿大,皮质和实质内密布针尖大的出血点(出血性肾小球肾炎);胃和十二指肠有卡他性出血性溃疡;心包积液和心肌炎等。慢性型心二尖瓣有菜花状赘生物和四肢关节变形、粘连。
3.2.2 处理:肉尸内脏有显著严重病变者全部化制或销毁处理,轻微病变者高温处理后出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处理,并对屠宰场地进行严格消毒。病愈的猪,皮肤仅有黑色痕迹,皮下无病变者,将患部割除后出场。
3.3 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是各种动物均可发生的传染病,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特征,家畜中猪多发。宰后检疫中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为特点,肺切面肝变,多色彩,或伴有坏死灶;喉部充血肿胀,浆液浸润;全身浆膜、淋巴结、肾脏等小点出血。
3.3.1 最急性型:宰前检疫可发现病猪体温高达41℃以上,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坚硬,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及颈部;呼吸高度困难,张口呼吸;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呈犬坐姿势。剖检常见咽喉部及其周围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皮下脂肪可见大量胶冻样液体;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弥漫性出血;肺水肿。
3.3.2 急性型:败血症状轻微,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高,有干而短的痉挛性咳嗽,呼吸困难,胸部有压痛,有脓性鼻分泌物;皮肤上有红斑,宰前注意检查。剖检常见肺脏各期肺炎病变,小叶间组织增生和水肿,肺炎区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花纹;气管内有多量渗出液;胸腔积存大量含纤维蛋白凝块的混浊液体;胸膜与心包、肺粘连。
3.3.3 慢性型:表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病猪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体温时高时低;有的出现关节肿胀,皮肤湿疹。剖检常见肺变陈旧,有坏死灶,严重的呈干酪性或脓性坏死,肺膜明显变厚而粗糙,甚至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支气管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坏死灶。
3.3.4 处理:肉尸和内脏有显著病变的,全尸和血液作工业用或销毁;肉尸和内脏有轻病变的,高温处理后出场,血液作销毁处理,猪皮消毒后利用,脂肪炼制后可食用。规定高温处理的应在24小时内处理完,超过24小时的应延长高温半小时,内脏销毁。
4 性状和颜色异常肉的检疫
4.1 气味异常肉 应注意饲料气味、性气味、药物气味、病理产物气味和污染异物的附加气味。如鱼味、公母猪的性气味、蜂窝织炎时粪臭气味和消毒药气味等。处理:肉尸置通风处驱味24小时后,煮沸仍有不良气味的,不能作鲜肉用,如果个别部位发生有异常气味,则局部切除。
4.2 颜色异常肉的鉴别与处理
4.2.1 黄脂: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呈现黄色,质硬,略带鱼腥味,其他组织不黄。主要是饲喂鱼粉、蚕蛹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富含天然色素的(胡萝卜、南瓜等)饲料所致。剖检可看到只限肥膘及体腔内脂肪呈现不同程度的黄色,其他组织器官无黄色现象。放置后,随时间的延长黄色变浅或消失。处理:无不良气味的食用,有异常气味的作工业用。
4.2.2 黄疸:由疾病引起的胆汁代谢和排泄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过多,把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多由于溶血、中毒和传染病所致。剖检可看皮肤、黏膜、皮下脂肪、腱膜韧带、组织液、关节液及内脏等均呈现黄色。放置时间越久,颜色越深。处理:黄疸肉不能食用,若是传染病引起的,应结合原发病进行处理。
4.2.3 黄疸肉和黄脂肉鉴别:黄疸肉放置时间越长越黄,黄脂则相反。实验室检验(苛性钠法):取2g脂肪剪碎放入试管内,加5%苛性钠溶液5ml,煮沸1分钟,在流水下冷却到40~50℃,再加2.5ml乙醚,轻轻混匀,加塞静置,待溶液分层后观察结果。若上层乙醚无色,下层液体染成黄绿色,表明检样中有胆红素存在,即检样为黄疽肉;若乙醚呈黄色,下层溶液无色,检样为黄脂肉;若试管上下两层均呈黄色,表明检样既有黄疸,又有黄脂。
4.2.4 红膘肉。指皮下脂肪由于充血、出血和血红素浸润的病变,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等感染和背部冷热空气、机械刺激等有关。有的伴有皮肤发红,此时应注意内脏和淋巴结的检验。处理:内脏和淋巴结有典型病变的结合疫病进行综合处理。对冷、热或机械性损伤引起的红膘肉,轻者不作处理,较严重的高温处理后出场。
5 主要寄生虫病(细颈囊尾蚴病)的鉴定与处理
细颈囊尾蚴又名细颈囊虫;俗称水铃当、水泡虫,是寄生在犬及其他野生肉食兽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及牛、羊等家畜的网膜、肠系膜及肝脏上,形状呈囊泡状,大小从黄豆大到鸡蛋大不等,囊壁乳白色,囊液半透明,囊壁的一端有一白点,即为头节。(1)宰前观察:猪寄生大量细颈囊尾蚴时,呈现消瘦、衰弱、腹围增大等症状。(2)宰后检疫:检疫中常在猪的肝脏、网膜、肠系膜上发现呈水泡状的细颈囊尾蚴,结合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处理:寄生细颈囊尾蚴严重的部位,应销毁;寄生数量少的部位,摘除细颈囊尾蚴后鲜销。
6 小结
在检疫工作中,猪的临床症状和剖解病变复杂多样,我们都容易碰到一些宰前检疫临床症状不明显,宰后检疫淋巴结或内脏实质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的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综合的判断。必要时应作实验室诊断,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达到检疫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