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养猪业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而仔猪"三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该病在一些地区和猪场的流行日趋严重,发病率高,死亡快,不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三痢"的发生。现将对该病的防治要点加以阐述,仅供参考。
1 仔猪白、黄、缸痢的发病原因
仔猪回肠道内尚未发育完全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敏感,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因素的影响。
1.1 饲养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指传染性病原,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溶血性大肠杆菌和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初生仔猪具有致病性。一是初生一周龄内的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弱,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二是由于细菌毒素刺激肠道粘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三是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起发病。
1.2 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断奶仔猪从哺乳改变以饲料为主,又加上断奶的应激,大大的降低了酶的水平。据资料表明,断奶一周后,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了断奶前水平的30%,使本来就不足酶的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仔猪断奶后,由于胃内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而引起发病。
1.3 仔猪的饲养环境受应激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反应敏感,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料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气候多变、寒冷、猪舍温度低,使仔猪采食量减少,消化不良,抵抗力~下降,可引起仔猪发生"三痢",这时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由于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三痢"。
1.4 哺乳母猪患病的因素
哺乳母猪患病后,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三痢"。一是可使胆汁吸收不良;二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中转移,引起变态反应。胃平滑肌变态收缩时,出现仔猪哺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粘液,造成仔猪高渗透性脱水,使生后7周内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高达70%。
2 流行特点
2.1 白痢 通常发生于10~20日龄的仔猪为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
2.2 黄痢 主要发生于1周内,特别是3日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率较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3 红痢 主要危害1~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3 特征性症状与病变
3.1 白痢 发生下痢,排出灰白色、浆糊样稀粪,有腥臭味;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
3.2 黄痢 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液状稀粪或水样,并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肠内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为最严重,空肠和回肠、结肠较轻。
3.3 红痢 突然排出血痢或红褐色稀便,体质虚弱,有呕吐,很快死亡;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但一般十二指肠没有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白痢 可采取小肠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
4.2 黄痢 采取小肠前段的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如有条件也可作肠毒素测定。
4.3 红痢 采取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梭菌的毒素。
5 防治对策
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有一定食欲和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敏感抗菌药物,每天2次,连用2~3d,同时投喂抗菌素。常用药物剂量及方法,土霉素口服50~80mg/kg,每日2次,连服2~3d;新霉素口服,40~50mg/kg,每日2次,连服2~3d;蒽诺沙星粉剂混饮,每50kg水中加入50~150g,溶解后使用,每日1次,连用3~5d;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1.0~1.5mL/kg,每日2次,连用2~3d。
发病中期:仔猪除下痢症状外食欲废绝,体质消瘦,有脱水症状。在注射抗生药物的同时,进行口服补液,可口服补液盐、加入抗生素、收敛剂、葡萄糖、维生素,根据病猪体重大小,使用胃导管一次灌服300~1000mL。
对极度衰竭的重病猪,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应及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mL,10%维生素C1~2mL;为防上卜酸中毒,还应加入3%~5%碳酸氢钠。
注意区别红痢(魏氏梭菌)与血痢(螺旋体病),一旦诊断有血痢,就应进行药物净化,可用血痢净1g/kg拌料,连喂30d;不吃料的病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0.25mL/kg体重,每日1次。
中草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痢、白痢,可使用大蒜疗法,用大蒜100g,切碎后加入50度的白酒100mL,浸泡3~5日,取浸液每毫升加冷水4mL后灌服,每头每天2次,连服2~3d;也可用白龙散疗法,白头翁2份、龙胆末1份混匀,每日1次口服3g,连服3d。
6 预防
6.1 加强母猪泌乳期的饲养管理
一是母猪泌乳期,必须喂用全价日粮,不要随意改变日粮和饲料配方,饲料品质要好,能量不能过高,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粗蛋含量不低于18%,要喂适量的青饲料;母猪产前7天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饲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有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二是应保证母猪哺乳期内体质健康无病,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夏天要防暑降温,冬天能做好防寒保暖。三是搞好消毒,及时清除圈舍粪便,保持清洁、干燥、卫生;母猪产前5天将圈舍清扫干净,铺上干燥褥草;临产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洗干净,再用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再让仔猪吃奶;然后每2~3天猪舍和环境消毒1次,每周母猪乳房消毒1次。
6.2 提高仔猪抗病能力
为了防止仔猪肠道菌群失调,防止引起白痢、黄痢,一要防止仔猪白痢,用乳康生,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口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1片(0.5g),连服2d,以后每隔1周1次,可服用4~5周;二要防止仔猪黄痢,仔猪出生后,用拜有痢(拜尔公司生产)口服1mL,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每日2次。需要注意的是:用细菌制剂等就不能再用抗生素。三要仔早期开禽,7日龄给仔猪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器官发育,对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或5%普乐康,每50kg饲料中添加100g,连续7d可预防仔猪"三痢"的发生。
6.3 预防接种免疫
母猪免疫:初产母猪,用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肌肉注射2次,第1次于产前30d,第2次于产前15d,用量均为5mL;经产母猪,如果前产已经免疫过,可于产前15d接种1次,用量为3~5mL,可有效预防仔猪红痢的发生;母猪产前15~20d免疫注射K88、K99、K987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可预防仔猪黄痢、白痢的发生。
仔猪免疫:用抗猪红痢血清注射仔猪出生后按3mL/kg体重,预防仔猪红痢的发生。
1 仔猪白、黄、缸痢的发病原因
仔猪回肠道内尚未发育完全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敏感,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因素的影响。
1.1 饲养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指传染性病原,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溶血性大肠杆菌和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初生仔猪具有致病性。一是初生一周龄内的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弱,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二是由于细菌毒素刺激肠道粘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三是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起发病。
1.2 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断奶仔猪从哺乳改变以饲料为主,又加上断奶的应激,大大的降低了酶的水平。据资料表明,断奶一周后,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了断奶前水平的30%,使本来就不足酶的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仔猪断奶后,由于胃内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而引起发病。
1.3 仔猪的饲养环境受应激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反应敏感,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料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气候多变、寒冷、猪舍温度低,使仔猪采食量减少,消化不良,抵抗力~下降,可引起仔猪发生"三痢",这时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由于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三痢"。
1.4 哺乳母猪患病的因素
哺乳母猪患病后,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三痢"。一是可使胆汁吸收不良;二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中转移,引起变态反应。胃平滑肌变态收缩时,出现仔猪哺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粘液,造成仔猪高渗透性脱水,使生后7周内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高达70%。
2 流行特点
2.1 白痢 通常发生于10~20日龄的仔猪为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
2.2 黄痢 主要发生于1周内,特别是3日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率较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3 红痢 主要危害1~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3 特征性症状与病变
3.1 白痢 发生下痢,排出灰白色、浆糊样稀粪,有腥臭味;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
3.2 黄痢 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液状稀粪或水样,并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肠内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为最严重,空肠和回肠、结肠较轻。
3.3 红痢 突然排出血痢或红褐色稀便,体质虚弱,有呕吐,很快死亡;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但一般十二指肠没有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白痢 可采取小肠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
4.2 黄痢 采取小肠前段的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如有条件也可作肠毒素测定。
4.3 红痢 采取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梭菌的毒素。
5 防治对策
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有一定食欲和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敏感抗菌药物,每天2次,连用2~3d,同时投喂抗菌素。常用药物剂量及方法,土霉素口服50~80mg/kg,每日2次,连服2~3d;新霉素口服,40~50mg/kg,每日2次,连服2~3d;蒽诺沙星粉剂混饮,每50kg水中加入50~150g,溶解后使用,每日1次,连用3~5d;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1.0~1.5mL/kg,每日2次,连用2~3d。
发病中期:仔猪除下痢症状外食欲废绝,体质消瘦,有脱水症状。在注射抗生药物的同时,进行口服补液,可口服补液盐、加入抗生素、收敛剂、葡萄糖、维生素,根据病猪体重大小,使用胃导管一次灌服300~1000mL。
对极度衰竭的重病猪,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应及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mL,10%维生素C1~2mL;为防上卜酸中毒,还应加入3%~5%碳酸氢钠。
注意区别红痢(魏氏梭菌)与血痢(螺旋体病),一旦诊断有血痢,就应进行药物净化,可用血痢净1g/kg拌料,连喂30d;不吃料的病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0.25mL/kg体重,每日1次。
中草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痢、白痢,可使用大蒜疗法,用大蒜100g,切碎后加入50度的白酒100mL,浸泡3~5日,取浸液每毫升加冷水4mL后灌服,每头每天2次,连服2~3d;也可用白龙散疗法,白头翁2份、龙胆末1份混匀,每日1次口服3g,连服3d。
6 预防
6.1 加强母猪泌乳期的饲养管理
一是母猪泌乳期,必须喂用全价日粮,不要随意改变日粮和饲料配方,饲料品质要好,能量不能过高,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粗蛋含量不低于18%,要喂适量的青饲料;母猪产前7天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饲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有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二是应保证母猪哺乳期内体质健康无病,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夏天要防暑降温,冬天能做好防寒保暖。三是搞好消毒,及时清除圈舍粪便,保持清洁、干燥、卫生;母猪产前5天将圈舍清扫干净,铺上干燥褥草;临产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洗干净,再用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再让仔猪吃奶;然后每2~3天猪舍和环境消毒1次,每周母猪乳房消毒1次。
6.2 提高仔猪抗病能力
为了防止仔猪肠道菌群失调,防止引起白痢、黄痢,一要防止仔猪白痢,用乳康生,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口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1片(0.5g),连服2d,以后每隔1周1次,可服用4~5周;二要防止仔猪黄痢,仔猪出生后,用拜有痢(拜尔公司生产)口服1mL,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每日2次。需要注意的是:用细菌制剂等就不能再用抗生素。三要仔早期开禽,7日龄给仔猪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器官发育,对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或5%普乐康,每50kg饲料中添加100g,连续7d可预防仔猪"三痢"的发生。
6.3 预防接种免疫
母猪免疫:初产母猪,用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肌肉注射2次,第1次于产前30d,第2次于产前15d,用量均为5mL;经产母猪,如果前产已经免疫过,可于产前15d接种1次,用量为3~5mL,可有效预防仔猪红痢的发生;母猪产前15~20d免疫注射K88、K99、K987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可预防仔猪黄痢、白痢的发生。
仔猪免疫:用抗猪红痢血清注射仔猪出生后按3mL/kg体重,预防仔猪红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