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或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是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炎和胸膜肺炎的症状和病变为特征。本病广泛分布和流行于世界各国的养猪地区,对养猪业危害严重。
一、易感因素。⑴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常由于购入带菌猪或慢性感染猪而导致该病暴发。⑵病菌主要存在于呼吸道黏膜。带菌病猪经呼吸排出带菌飞沫,通过空气被易感猪吸入而感染发病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大群集约条件下最易接触传染;种公猪经配种也可将病原传染给易感母猪。⑶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尤以3-5月龄猪发病死亡多见。⑷初次感染猪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间隔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次暴发流行,故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很大差异,发病率在8-100%,病死率为0.4-100%。⑸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⑹饲养方式突然改变,饲养密度过大,圈舍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气温骤变,舍内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以及长途运输等不良应激因素都可能成为本病的诱因。
二、病状。因猪的年龄、猪群免疫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病原感染程度等的差异,一般可按病程将其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最急性型:发病突然,迅速死亡,且死前往往见不到症状表现。有时可见到高热,沉郁,食欲废绝,或有一短性腹泻和呕吐;临死前张口伸颈呼吸,呼吸高度困难;病死猪体躯末端(口、鼻、耳、四肢等)部发绀,口鼻流出血色泡沫样物。一般24-36小时内死亡,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发病突然,且病猪数量较多。病猪体温升高达41-42℃,主要表现极度呼吸困难,咳嗽,废食,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常呆立或呈犬坐,张口伸舌,呈现极度痛苦状。有短时腹泻、呕吐,鼻盘和耳朵发绀。受饲养方式、环境条件、气候因素以及治疗手段等影响,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很快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
3、慢性型:病情较重,病程可长达15-20天,体温常在39.5-40℃之间,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增重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有时出现跛行,关节肿大,不能站立,易继发其他疾病。
三、诊断。根据其流行特点、典型病状及剖检病变等,即可建立临床初步诊断。确诊需将病料送实验室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取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查,其中以酶联免疫技术更为适用,多用于血清学调查,以清除猪场的隐性感染猪。
病料的涂片镜检,可从气管或鼻腔采取分泌物涂片、或肺炎病变部触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大量阴性小球杆菌,其中以纤细轩菌居多,不形成芽胞,未见荚膜和鞭毛。
应注意与猪口蹄疫和猪气喘病等区别诊断。
四、防治。⑴加强检疫,搞好环境卫生,改善饲养管理,注意冬季防寒,消除多种诱因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⑵由于本病的隐性感染率较高,在引进猪苗或种猪时,应注意隔离观察和检疫,以防引入带菌猪。⑶发生本病后,应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淘汰阳性猪、药物预防和环境消毒等措施。⑷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可采用灭活苗和弱毒苗,多价油佐剂灭活苗于仔猪6-8周龄时第一次肌肉注射,8-10周龄再注射一次,可获得保护,采用弱毒菌苗接种时,需注意其血清型与当地菌株血清型是否一致。⑸发病后,及时隔离,早期治疗。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全场严格消毒,是提高疗效和控制疫情的重要条件。常用的有效药物和青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以及磺胺类等抗菌药物,一些新型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等在治疗上有较好疗效。对尚能采食者,可在饲料中拌土霉素等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0.6克,连用3天,可控制本病发生。
一、易感因素。⑴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常由于购入带菌猪或慢性感染猪而导致该病暴发。⑵病菌主要存在于呼吸道黏膜。带菌病猪经呼吸排出带菌飞沫,通过空气被易感猪吸入而感染发病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大群集约条件下最易接触传染;种公猪经配种也可将病原传染给易感母猪。⑶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尤以3-5月龄猪发病死亡多见。⑷初次感染猪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间隔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次暴发流行,故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很大差异,发病率在8-100%,病死率为0.4-100%。⑸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⑹饲养方式突然改变,饲养密度过大,圈舍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气温骤变,舍内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以及长途运输等不良应激因素都可能成为本病的诱因。
二、病状。因猪的年龄、猪群免疫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病原感染程度等的差异,一般可按病程将其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最急性型:发病突然,迅速死亡,且死前往往见不到症状表现。有时可见到高热,沉郁,食欲废绝,或有一短性腹泻和呕吐;临死前张口伸颈呼吸,呼吸高度困难;病死猪体躯末端(口、鼻、耳、四肢等)部发绀,口鼻流出血色泡沫样物。一般24-36小时内死亡,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发病突然,且病猪数量较多。病猪体温升高达41-42℃,主要表现极度呼吸困难,咳嗽,废食,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常呆立或呈犬坐,张口伸舌,呈现极度痛苦状。有短时腹泻、呕吐,鼻盘和耳朵发绀。受饲养方式、环境条件、气候因素以及治疗手段等影响,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很快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
3、慢性型:病情较重,病程可长达15-20天,体温常在39.5-40℃之间,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增重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有时出现跛行,关节肿大,不能站立,易继发其他疾病。
三、诊断。根据其流行特点、典型病状及剖检病变等,即可建立临床初步诊断。确诊需将病料送实验室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取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查,其中以酶联免疫技术更为适用,多用于血清学调查,以清除猪场的隐性感染猪。
病料的涂片镜检,可从气管或鼻腔采取分泌物涂片、或肺炎病变部触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大量阴性小球杆菌,其中以纤细轩菌居多,不形成芽胞,未见荚膜和鞭毛。
应注意与猪口蹄疫和猪气喘病等区别诊断。
四、防治。⑴加强检疫,搞好环境卫生,改善饲养管理,注意冬季防寒,消除多种诱因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⑵由于本病的隐性感染率较高,在引进猪苗或种猪时,应注意隔离观察和检疫,以防引入带菌猪。⑶发生本病后,应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淘汰阳性猪、药物预防和环境消毒等措施。⑷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可采用灭活苗和弱毒苗,多价油佐剂灭活苗于仔猪6-8周龄时第一次肌肉注射,8-10周龄再注射一次,可获得保护,采用弱毒菌苗接种时,需注意其血清型与当地菌株血清型是否一致。⑸发病后,及时隔离,早期治疗。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全场严格消毒,是提高疗效和控制疫情的重要条件。常用的有效药物和青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以及磺胺类等抗菌药物,一些新型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等在治疗上有较好疗效。对尚能采食者,可在饲料中拌土霉素等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0.6克,连用3天,可控制本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