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鼻炎又称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流行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病变是鼻甲骨萎缩。
(一) 病原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是引起萎缩性鼻炎的主要原发性病原,在某些非传染性因素如饲养、管理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两种菌协同作用,常用引起临床萎缩性鼻炎。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状细菌,大小为0.2~0.3μm×1.0μm,呈散在或成对排列,偶呈短链,不产生芽饱,有的有荚膜,有周鞭毛,能运动,需氧。在葡萄糖中性红琼脂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 ,呈透明烟灰色。鲜血琼脂上产生β溶血。在马铃著培养基上生长茂盛,使马铃著变黑,菌落黄棕而微带绝色。不发酵糖类,使石蕊牛乳变碱,但不凝固。该菌有三个菌相,其中病原性强的菌相是有荚膜的球形或短杆状的I相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等在“猪巴氏杆菌病”一节中详细描述,作为萎缩性鼻炎致病菌株的主要是D型毒素源性多杀性巴氏杆菌。 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在临床性萎缩性鼻炎的发展过程中都很重要,但在不同地区,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在欧洲,波氏杆菌被认为是临床性萎缩性鼻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要的协同因素,毒素源性巴氏杆菌则被看做是猪群出现萎缩性鼻炎的决定因素;但在美国,人们更多的强调鼻波氏杆菌病,它被看做是最终能导致萎缩性鼻炎的原发性因子。
(二) 流行特点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幼猪的易感性最大,初生几天到几周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发生鼻炎后,多能引起鼻甲萎缩,但若在断奶后才被感染,则在鼻炎消退后,多能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的鼻甲骨萎缩,因此,在出生后不久受到感染的猪,重症病例比较多,1月龄以后的感染猪多为较轻的病例,3月龄以后的感染猪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可成为带菌猪。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业已证明,其他带菌动物也能作为传染源使猪感染发病。 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染。病猪或带菌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把病原传给幼年猪。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菌,感染它的全窝仔猪,所以特别危险。随着猪龄的增长,抗体的保护率增高而菌的分离率下降,一般不容易发生再感染。昆虫(如苍蝇污染用具)和工作人员在病的传播和蔓延扩散中,能起某些作用。 本病引入一个猪群后,首先在仔猪中出现早期临诊症状,但要达到一定的发病率,发展成为全群感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大约需要1~3年)。 某些品种的猪对本病特别易感(如长白猪),这可能与遗传素质有关。饲养管理不良、过分拥挤、营养缺乏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 临床症状幼猪打喷嚏、流鼻涕常被看不起做是最初症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鼻甲发育受阻和可能明显的脸变形。上腭上颌骨变短导致出现脸部“上撅”,鼻背上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皱褶。若脸部的一侧骨生长受阻,往往导致慢性的嘴向一例偏斜的症状,这种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即从外观上仅觉察嘴偏移到严重扭转。在一侧性变形的病例中,该侧的萎缩更加明显。脸部变形的流行情况在每次暴发过程中不同,而且不是所有出现鼻甲萎缩的病猪都有严重的脸变形。暴发萎缩性鼻炎时,有时见到从眼角到脸部有脏的发射状条纹。 猪群中度或严重暴发萎缩性鼻炎时,临床症状通常伴有生长迟缓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四) 病理变化病变一般仅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特别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有时,萎缩仅限于筛骨或上鼻甲骨。萎缩严重者甚至鼻甲骨消失,鼻中隔发生部分或完全弯曲,鼻腔成为一个鼻道。有的下鼻甲骨消失,仅留下小块黏膜皱褶附在鼻腔的外侧壁上。 鼻腔常有大量的黏性至干酪样渗出物,随病程长短和继发感染的性质而异。急性时(早期)渗出物含有脱落的上皮碎屑;慢性时(后期),鼻黏膜一般苍白,轻度水肿。窦黏膜中度充血,有时窦内充满黏液性分泌物。病变转移到筛骨时,当除去筛骨前面的骨性障碍后,可见大量黏液或脓性渗出物积聚。
(五) 诊断诊断萎缩性鼻炎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工作仅做参考之用。 慢性嘴吻向偏移和(或)上腭明显变短的猪往往存在严重的鼻甲萎缩。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就可做出诊断。 对于鼻甲萎缩的流行程度和严重性可通过宰后猪吻的检查来估计。剖检有两种方法:一是沿两侧第一、二对前臼齿间的连线据成横断面,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在这个部位的横切面上,正常的鼻甲骨明显分为上下两个卷曲。上卷曲呈现两个完全的弯转,而下卷曲的弯转则较少,仅有一个或1/4弯转,有点像钝的鱼钩。上下卷曲几乎占据整个鼻腔。下鼻道比中鼻道稍大,鼻中隔正直。当鼻甲骨萎缩时,卷曲变小而钝直,甚至消失。应当注意,如果横断据得太前,因下鼻甲骨卷曲的形状不同,可能导致误诊。二是沿头部正中线纵锯,再用剪刀把下鼻甲骨的侧连接剪断,取下鼻甲骨,从不同的水平作横断面,进行观察和比较。
(六) 鉴别论断大白猪、约克夏猪的某些品系中,上腭较短,这与繁殖有关,并不出现鼻甲萎缩。 圈养的小母猪由于经常咬、咀嚼、玩弄栏杆而使面部骨骼发育不对称,出现下颌凸出和下颌歪曲。与萎缩性鼻炎区别的方法是:在耳、眼的中点之间划一条假想线,并向前延伸至鼻吻,以此来判断下颌是否偏移。
(七) 预防加强国境检疫,杜绝本病来源。对于已存在本病的猪场,实行严格检疫,有明显症状和可疑症状的猪只要进行淘汰。凡曾与病猪及可疑猪接触的猪只就隔离饲养,观察3~6个月,完全没有可疑症状者认为健康;如仍有病猪出现则视为不完全,不安全猪场应严格禁止出售种猪和猪苗,只能育肥供屠宰加工利用。良种母猪感染后,临产时要消毒产房,分娩接产仔猪,送健康母猪代乳,培养健康猪群。在执行检疫、隔离和处理病猪过程中,要注意卫生消毒制度。
(八) 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进行化学治疗和预防接种的联合措施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有效方法。总的治疗原则是:①通过母猪免疫、喂药和小猪的抗生素治疗,以减少巴氏杆菌病和波氏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②治疗有急性鼻炎的生长发育猪,以减轻细菌感染的程度和发育不良变化的严重性以及保持有效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③控制猪舍建筑,提高管理水平,以改善猪的生长发育环境。 国外已研制使用的疫苗有: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钉杀性巴氏杆菌联合菌苗、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苗,这些疫苗用于免疫母猪和仔猪均取得了一定效果。 母猪和仔猪常用的药物有:磺胺嘧啶(每吨饲料100~400克)和土霉素(每吨饲料400克)。其他多种药物如增效磺胺、泰勒菌素、林肯霉素+壮观霉素等对治疗萎缩性鼻炎都有明显效果。
(一) 病原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是引起萎缩性鼻炎的主要原发性病原,在某些非传染性因素如饲养、管理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两种菌协同作用,常用引起临床萎缩性鼻炎。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状细菌,大小为0.2~0.3μm×1.0μm,呈散在或成对排列,偶呈短链,不产生芽饱,有的有荚膜,有周鞭毛,能运动,需氧。在葡萄糖中性红琼脂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 ,呈透明烟灰色。鲜血琼脂上产生β溶血。在马铃著培养基上生长茂盛,使马铃著变黑,菌落黄棕而微带绝色。不发酵糖类,使石蕊牛乳变碱,但不凝固。该菌有三个菌相,其中病原性强的菌相是有荚膜的球形或短杆状的I相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等在“猪巴氏杆菌病”一节中详细描述,作为萎缩性鼻炎致病菌株的主要是D型毒素源性多杀性巴氏杆菌。 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在临床性萎缩性鼻炎的发展过程中都很重要,但在不同地区,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在欧洲,波氏杆菌被认为是临床性萎缩性鼻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要的协同因素,毒素源性巴氏杆菌则被看做是猪群出现萎缩性鼻炎的决定因素;但在美国,人们更多的强调鼻波氏杆菌病,它被看做是最终能导致萎缩性鼻炎的原发性因子。
(二) 流行特点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幼猪的易感性最大,初生几天到几周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发生鼻炎后,多能引起鼻甲萎缩,但若在断奶后才被感染,则在鼻炎消退后,多能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的鼻甲骨萎缩,因此,在出生后不久受到感染的猪,重症病例比较多,1月龄以后的感染猪多为较轻的病例,3月龄以后的感染猪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可成为带菌猪。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业已证明,其他带菌动物也能作为传染源使猪感染发病。 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染。病猪或带菌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把病原传给幼年猪。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菌,感染它的全窝仔猪,所以特别危险。随着猪龄的增长,抗体的保护率增高而菌的分离率下降,一般不容易发生再感染。昆虫(如苍蝇污染用具)和工作人员在病的传播和蔓延扩散中,能起某些作用。 本病引入一个猪群后,首先在仔猪中出现早期临诊症状,但要达到一定的发病率,发展成为全群感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大约需要1~3年)。 某些品种的猪对本病特别易感(如长白猪),这可能与遗传素质有关。饲养管理不良、过分拥挤、营养缺乏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 临床症状幼猪打喷嚏、流鼻涕常被看不起做是最初症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鼻甲发育受阻和可能明显的脸变形。上腭上颌骨变短导致出现脸部“上撅”,鼻背上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皱褶。若脸部的一侧骨生长受阻,往往导致慢性的嘴向一例偏斜的症状,这种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即从外观上仅觉察嘴偏移到严重扭转。在一侧性变形的病例中,该侧的萎缩更加明显。脸部变形的流行情况在每次暴发过程中不同,而且不是所有出现鼻甲萎缩的病猪都有严重的脸变形。暴发萎缩性鼻炎时,有时见到从眼角到脸部有脏的发射状条纹。 猪群中度或严重暴发萎缩性鼻炎时,临床症状通常伴有生长迟缓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四) 病理变化病变一般仅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特别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有时,萎缩仅限于筛骨或上鼻甲骨。萎缩严重者甚至鼻甲骨消失,鼻中隔发生部分或完全弯曲,鼻腔成为一个鼻道。有的下鼻甲骨消失,仅留下小块黏膜皱褶附在鼻腔的外侧壁上。 鼻腔常有大量的黏性至干酪样渗出物,随病程长短和继发感染的性质而异。急性时(早期)渗出物含有脱落的上皮碎屑;慢性时(后期),鼻黏膜一般苍白,轻度水肿。窦黏膜中度充血,有时窦内充满黏液性分泌物。病变转移到筛骨时,当除去筛骨前面的骨性障碍后,可见大量黏液或脓性渗出物积聚。
(五) 诊断诊断萎缩性鼻炎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工作仅做参考之用。 慢性嘴吻向偏移和(或)上腭明显变短的猪往往存在严重的鼻甲萎缩。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就可做出诊断。 对于鼻甲萎缩的流行程度和严重性可通过宰后猪吻的检查来估计。剖检有两种方法:一是沿两侧第一、二对前臼齿间的连线据成横断面,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在这个部位的横切面上,正常的鼻甲骨明显分为上下两个卷曲。上卷曲呈现两个完全的弯转,而下卷曲的弯转则较少,仅有一个或1/4弯转,有点像钝的鱼钩。上下卷曲几乎占据整个鼻腔。下鼻道比中鼻道稍大,鼻中隔正直。当鼻甲骨萎缩时,卷曲变小而钝直,甚至消失。应当注意,如果横断据得太前,因下鼻甲骨卷曲的形状不同,可能导致误诊。二是沿头部正中线纵锯,再用剪刀把下鼻甲骨的侧连接剪断,取下鼻甲骨,从不同的水平作横断面,进行观察和比较。
(六) 鉴别论断大白猪、约克夏猪的某些品系中,上腭较短,这与繁殖有关,并不出现鼻甲萎缩。 圈养的小母猪由于经常咬、咀嚼、玩弄栏杆而使面部骨骼发育不对称,出现下颌凸出和下颌歪曲。与萎缩性鼻炎区别的方法是:在耳、眼的中点之间划一条假想线,并向前延伸至鼻吻,以此来判断下颌是否偏移。
(七) 预防加强国境检疫,杜绝本病来源。对于已存在本病的猪场,实行严格检疫,有明显症状和可疑症状的猪只要进行淘汰。凡曾与病猪及可疑猪接触的猪只就隔离饲养,观察3~6个月,完全没有可疑症状者认为健康;如仍有病猪出现则视为不完全,不安全猪场应严格禁止出售种猪和猪苗,只能育肥供屠宰加工利用。良种母猪感染后,临产时要消毒产房,分娩接产仔猪,送健康母猪代乳,培养健康猪群。在执行检疫、隔离和处理病猪过程中,要注意卫生消毒制度。
(八) 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进行化学治疗和预防接种的联合措施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有效方法。总的治疗原则是:①通过母猪免疫、喂药和小猪的抗生素治疗,以减少巴氏杆菌病和波氏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②治疗有急性鼻炎的生长发育猪,以减轻细菌感染的程度和发育不良变化的严重性以及保持有效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③控制猪舍建筑,提高管理水平,以改善猪的生长发育环境。 国外已研制使用的疫苗有: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钉杀性巴氏杆菌联合菌苗、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苗,这些疫苗用于免疫母猪和仔猪均取得了一定效果。 母猪和仔猪常用的药物有:磺胺嘧啶(每吨饲料100~400克)和土霉素(每吨饲料400克)。其他多种药物如增效磺胺、泰勒菌素、林肯霉素+壮观霉素等对治疗萎缩性鼻炎都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