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牛技术 > 正文

短角牛 _牛的品种

2012-12-31
    (一)引人历史:短角牛原产于英格兰的达勒姆、约克等地,有肉用和乳肉兼用两种类型。它是在十八世纪,用当地的提兹河牛、达勒姆牛与荷兰中等品种杂交育成的。我国自1974年以来约引入100余头。 短角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的巴林右旗短角牛场、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阿鲁科尔沁旗的道德牧场,乌兰察布盟的江岸牧场;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奶牛场等地。其中以昭乌达盟头数较多,占全区总数的72.4%。吉林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张家口等地区亦有分布。 

    (二)体型外貌: 1.外貌特征 被毛卷曲,多数呈紫红色,红白花其次,沙毛较少,个别全白。大部分都有角,角型外伸、稍向内弯、大小不一,母牛较细,公牛头短而宽,颈短粗厚。胸宽而深,垂皮发达。乳房发育适度,乳头分布较均匀,偏向乳肉兼用型,性情温驯。 

    (三)生产性能 :1、泌乳性能 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短角牛为例,绝大部分依靠天然牧场放牧为主,冬春枯草期酌情补饲,所以母牛的产乳量因牧草生长好坏、词养水平高低而变化,并随母牛的产次增加而提高,一般在第六产时达到高峰,第七产时开始下降。据对母牛产后泌乳情况观察,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在产后3个月时出现, 第次在7~8月份的青草盛期。据昭乌达盟短角牛场1961~1973年对一至十一产母牛的435个泌乳期统计,平均泌乳天放为194d,平均产乳量1413.3kg,最高的个体年产7243kg,最高日产38.5kg,其中,年产2000吨以上的85头,占19.5%,第一泌乳期平均为1190.3±301kg,第三泌乳期平均为1586±532.4kg,第五泌乳期平均力1683.5+501.2kg,变异系数为33.57%,说明短角牛产乳潜力还很大。另外,据大黑河奶牛场1956年统计,三产母牛中平均产乳量达3810.6kg,最高达4483.4kg。乳脂率为2.72%~5.03%,平均为3.93%。 2.产肉性能 由于短角牛性情温驯,不爱活动,尤其放牧吃饱以后,常卧地休息,因此,上膘较快,如喂精料,则易肥育,肉质较好。据昭乌达盟海金种牛场于1979年9月中旬对4头18月龄肥育牛屠宰测定,平均日增重614g,每公斤增重耗燕麦单位7.25个,每个燕麦单位可消化蛋白748.85g,宰前体重为396.12±26.4kg,胴体重206.35±7.42吨,屠宰率55.90%,净肉重171.25土6.8kg,净肉率46.39%,骨重占活重的9.51%。眼肌积82cm,形状指数为54.2%,肉层厚度2.2cm,背部皮下脂肪厚度平均为0.65Cm。 

    (四)繁殖性能: 短角牛性成熟在6~10月龄,平均8个月龄时即开始发情,发情周期为19~23d平均21.9d,其中,青年母牛较短,多为19~21d;成年母牛较长,多为21~23d 母牛发情持续时间,随年龄与季节而不同,老龄母牛长达30~41h,平均为35.6h;青年母牛较短,多为18~30h、平均为26h;从季节观察,冬季持续时间较短,夏天比冬天约长1~4h。 青年母牛发情时,体重为成年母牛的75%~80%(约350吨)即可授精。据昭乌达盟短角牛场1959~1973年对场内母牛的2158头次统计,配种率为96.8%,受胎率为92%,成活率为90.9%,繁殖成活率为80.4%,其中产双犊占产犊母牛数的9.52%,母牛终生产犊最多的达16头。母牛妊娠时间为282.6d,其中,公犊283.4d,威母犊282.2d。 

    (五)适应性能: 我国的短角牛,除城镇郊区舍饲外,一般都在21~23℃。最高42.5℃的炎热夏天和―12~一24℃、最低一45.5℃的严寒冬季条件下放牧,仅在枯草期重点补喂羊草、青贮饲料和少部分精料,且精料的品种很单纯,豆饼很缺、麦麸不足。短角牛不仅对不同的风土、气侯较易适应,耐粗饲,且发肓较快,成熟较早,抗病力强,繁殖率高,达91.93%。 

    (六)杂交效果: 利用短角牛公牛与吉林、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母牛进行杂交,在产肉、产乳性能以及体格增大方面都己得到显著效果,并在杂交的基础上,培育成草原红牛新品种。 

    (七)评价与展望: 短角牛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老品种之一。输入我国后,无论在农村或牧区,杂交改良蒙古牛后,不仅毛色70%以上变为红色,且产乳、产肉性能有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突出,很受群众欢迎。1973年农业部在天津召开北方十三省、自治区、直辖市黑白花奶牛育种座谈会上,确定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古四省、自治区成立协作组,共同培育草原红牛新品种后,协作组组织有关人员,联合进行了调查,制订了育种方案和有关文件,促进了各地发展短角牛的积极性,为大面积开展牛的改良,培育草原红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今后,必须加强短角牛的保种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优良乳肉兼用公牛或冷冻精液,认真开展选种选配建设草原,不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搞好培育和疫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短角牛的质量,以便更好地发挥在我国的改良利用效果。 #p#分页标题#e#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