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养鸡场疫病的流行特点
疫病传播速度加快。规模化养鸡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和鸡只数量多。鸡只数量的增加,导致疫病在鸡群中传播流行的速度加快。
抗病力下降。在规模化养鸡场中,生产者为了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潜能,使鸡群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生产状态,必将使鸡的应激因素增多,从而使得敏感鸡内分泌发生异常,抗病力下降,一些在散养条件下不易发生的疫病,如应激综合征等成为多发病。
从国外引进的种禽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多渠道引进,又不了解被引进国疾病发生的情况,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配套措施,在引进种禽的同时也将疾病引进。近几年新出现的疾病主要有鸡传染性贫血、鸡腺胃型传染气管炎、鸡传染性脑脊髓炎、鸡大肠杆菌病、减蛋综合征、鼻气管炎、肿头综合征、衣原体病等。
疫病出现非典型化。由于免疫水平不高,尤其是群体免疫水平不一致,使原有的老病常以不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出现――即非典型化,有时甚至以新的面貌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支气管炎。
主要传染病的临床病状多样化。同一疾病临床症状呈现多种类型同时并存,且各临床症状间相关性很小,自然康复后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传统的呼吸道型、产蛋下降型、嗜肠道型、嗜腺胃型以及尚未定论的可以造成肉损伤的类型等。马立克氏病有神经损伤型、皮肤型、内脏型、眼型等多种,既有暖和的亚临床感染导致免疫抑制,又有造成巨大损失的超强毒株引起的疾病等。
同一临床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由于病原血清型的改变和新毒株的产生,造成的侵袭范围不断扩大,临床症状也出现多样化,因而出现同一病因的症状更加复杂。胃肿大变性可能是马立克氏病、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脑炎症状可能是脑脊髓炎、脑炎型鸡白痢、脑炎型大肠杆菌病等。
病原毒力或抗原出现新的变化。现代养鸡生产中,有些疾病病原的毒力不断增强,出现了强毒或超强毒株,鸡群虽然已免疫接种,仍不能获得保护或保护力不强,导致免疫失败。
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治愈率降低,危害性增大。随着养鸡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商品流通量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加剧,各种应激因素的增加,导致鸡对病菌的易感性增强,使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显著增多。同时,由于长期用药不合理,滥用抗生素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鸡的细菌性传染性病原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使鸡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败血支原体及传染性鼻炎等的控制难度加大。
混合感染增多,病情复杂,危害加大。在畜禽疫病流行过程中,经诊断,有50%以上的疾病都是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实际生产中,混合感染的类型有病毒性和细菌性混合感染。细菌性混合感染,如鸡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细菌病与寄生虫病混合感染,鸡大肠杆菌病与球虫病混合感染。
2 防治对策、
2.1加强对重大疫病的监测与检疫
做到尽早预告,尽早采取相应而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定期对种鸡场进行检疫,淘汰阳性鸡。在孵化中对受精蛋、死胚蛋以及出壳时弱雏和死雏进行抽样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垂直性传染病;商品场比例抽样检测,了解鸡群抗体水平以及疾病情况;定期对舍内空气含菌量和霉菌素进行检测;免疫接种后,应按计划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建立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同时,对进入场内的饲料进行检测,不得购入疫区生产的饲料产品;加强空气质量的净化,定期对鸡舍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2.2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规模化养鸡场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良种繁育体系,使得各级鸡场(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场)的种群供给较为固定,以减少疫病在繁育体系间的纵向传播和在横向传播;“全进全出”是规模化养鸡场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但能保证生产的计划性,而且有利于鸡群的保健和对疫病的控制、扑灭和净化;在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为了保证鸡群的正常生产,必须有效控制鸡舍内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灰尘、有害气体浓度和病原微生物数量等;规模化养鸡场为了追求高效益,往往采用生长速度快和产蛋率高的标准化高效种鸡。为此,必须供给充足的优质饲料和选择适宜的饲料配方,按照营养标准对鸡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3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制定疾病防治规范,严格卫生消毒制度。自然界中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消灭生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以消除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免疫接种,增强鸡只反抗力;抓好药物防治工作。疾病的药物防治要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药敏试验选用高敏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采取正确的投药方式进行治疗。
2.4疫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具体应急措施有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在日常检查或检疫时,一旦出现可疑病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组织人员及时诊断和制定相关治疗与紧急接种方案;②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应立即封锁现场;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③病死鸡要焚烧、深埋或集中处理,严禁出售和食用;④发病鸡舍、设施、工具等必须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并空置一定时间方可使用。
疫病传播速度加快。规模化养鸡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和鸡只数量多。鸡只数量的增加,导致疫病在鸡群中传播流行的速度加快。
抗病力下降。在规模化养鸡场中,生产者为了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潜能,使鸡群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生产状态,必将使鸡的应激因素增多,从而使得敏感鸡内分泌发生异常,抗病力下降,一些在散养条件下不易发生的疫病,如应激综合征等成为多发病。
从国外引进的种禽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多渠道引进,又不了解被引进国疾病发生的情况,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配套措施,在引进种禽的同时也将疾病引进。近几年新出现的疾病主要有鸡传染性贫血、鸡腺胃型传染气管炎、鸡传染性脑脊髓炎、鸡大肠杆菌病、减蛋综合征、鼻气管炎、肿头综合征、衣原体病等。
疫病出现非典型化。由于免疫水平不高,尤其是群体免疫水平不一致,使原有的老病常以不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出现――即非典型化,有时甚至以新的面貌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支气管炎。
主要传染病的临床病状多样化。同一疾病临床症状呈现多种类型同时并存,且各临床症状间相关性很小,自然康复后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传统的呼吸道型、产蛋下降型、嗜肠道型、嗜腺胃型以及尚未定论的可以造成肉损伤的类型等。马立克氏病有神经损伤型、皮肤型、内脏型、眼型等多种,既有暖和的亚临床感染导致免疫抑制,又有造成巨大损失的超强毒株引起的疾病等。
同一临床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由于病原血清型的改变和新毒株的产生,造成的侵袭范围不断扩大,临床症状也出现多样化,因而出现同一病因的症状更加复杂。胃肿大变性可能是马立克氏病、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脑炎症状可能是脑脊髓炎、脑炎型鸡白痢、脑炎型大肠杆菌病等。
病原毒力或抗原出现新的变化。现代养鸡生产中,有些疾病病原的毒力不断增强,出现了强毒或超强毒株,鸡群虽然已免疫接种,仍不能获得保护或保护力不强,导致免疫失败。
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治愈率降低,危害性增大。随着养鸡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商品流通量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加剧,各种应激因素的增加,导致鸡对病菌的易感性增强,使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显著增多。同时,由于长期用药不合理,滥用抗生素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鸡的细菌性传染性病原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使鸡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败血支原体及传染性鼻炎等的控制难度加大。
混合感染增多,病情复杂,危害加大。在畜禽疫病流行过程中,经诊断,有50%以上的疾病都是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实际生产中,混合感染的类型有病毒性和细菌性混合感染。细菌性混合感染,如鸡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细菌病与寄生虫病混合感染,鸡大肠杆菌病与球虫病混合感染。
2 防治对策、
2.1加强对重大疫病的监测与检疫
做到尽早预告,尽早采取相应而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定期对种鸡场进行检疫,淘汰阳性鸡。在孵化中对受精蛋、死胚蛋以及出壳时弱雏和死雏进行抽样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垂直性传染病;商品场比例抽样检测,了解鸡群抗体水平以及疾病情况;定期对舍内空气含菌量和霉菌素进行检测;免疫接种后,应按计划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建立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同时,对进入场内的饲料进行检测,不得购入疫区生产的饲料产品;加强空气质量的净化,定期对鸡舍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2.2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规模化养鸡场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良种繁育体系,使得各级鸡场(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场)的种群供给较为固定,以减少疫病在繁育体系间的纵向传播和在横向传播;“全进全出”是规模化养鸡场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但能保证生产的计划性,而且有利于鸡群的保健和对疫病的控制、扑灭和净化;在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为了保证鸡群的正常生产,必须有效控制鸡舍内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灰尘、有害气体浓度和病原微生物数量等;规模化养鸡场为了追求高效益,往往采用生长速度快和产蛋率高的标准化高效种鸡。为此,必须供给充足的优质饲料和选择适宜的饲料配方,按照营养标准对鸡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3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制定疾病防治规范,严格卫生消毒制度。自然界中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消灭生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以消除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免疫接种,增强鸡只反抗力;抓好药物防治工作。疾病的药物防治要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药敏试验选用高敏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采取正确的投药方式进行治疗。
2.4疫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具体应急措施有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在日常检查或检疫时,一旦出现可疑病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组织人员及时诊断和制定相关治疗与紧急接种方案;②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应立即封锁现场;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③病死鸡要焚烧、深埋或集中处理,严禁出售和食用;④发病鸡舍、设施、工具等必须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并空置一定时间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