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赤鳞鱼(Varicorhinus sp.)属鲤形目、鲤科、突吻鱼属,又名螭霖鱼、石鳞鱼、斑纹鱼。它是一种小型鱼种,与富春江的鲥、青海湖的湟鱼、渤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鱼。赤鳞鱼生活在海拔270~800m区段的泰山山涧溪流中,泰山地区养殖赤鳞鱼较多。2001年,我们购进4000尾赤鳞鱼进行养殖,2005年,赤鳞鱼达到性成熟,我们进行了繁殖试验,现将赤鳞鱼的繁殖及苗种培育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2001年5月从山东农业大学购进泰山赤鳞鱼4000尾进行养殖,期间注意选留亲鱼,2005年泰山赤鳞鱼达到性成熟,选用雌鱼160尾,平均体长21cm,体重93g;雄鱼160尾,平均体长17cm,体重45g,进行繁殖试验。
1.2 雌雄鉴别
生殖季节,赤鳞鱼雄鱼体表粗涩,吻端周缘及臀鳍两侧有追星,追星乳白色,具角质。在背鳍鳍条间的鳍膜上有鲜艳红色的条状婚姻色,多呈6条,轻挤后腹部有较浓的乳白色精液溢出。雌鱼体肥宽,前腹部膨大柔软,吻周缘及臀鳍上均无追星,体滑润,背鳍鳍膜上也有红色婚姻色,色浅淡,多呈4条。
1.3 组群
2005年4月初,水温15℃左右,雄鱼开始明显地追逐雌鱼,我们给赤鳞鱼进行组群。雌雄比例1∶1,分池饲养,每池放20尾雌鱼,20尾雄鱼,共8池。
1.4 人工产床
在自然状态下,平静、底部有细沙的小水湾是赤鳞鱼的最适宜的产床。人工繁殖时要仿照天然条件制造适于赤鳞鱼产卵的人工产床。将过筛的细沙滩于阳光下翻晒2d,然后铺放到白瓷盆底部,厚度10cm左右,将盆放置水中,每池一盆,作为赤鳞鱼的产床。
1.5 取卵
赤鳞鱼亲鱼在产床内产卵后,由一尾雄鱼护卵,一般在产后半小时取卵,取卵的方法得当与否是保证卵不受损伤的关键。卵的比重比沙小,浮力大,容易与沙分开,将手轻轻插入沙中,慢慢将沙、卵搅动,卵子便浮起来,将鱼卵倒出。反复几次,直到把所有的卵都取出。要注意不可在阳光直射下取卵。平时应派专人观察,发现雌鱼产卵,及时收集。
1.6 人工催产
5月22日,我们挑出10尾雌鱼,10尾雄鱼进行了人工催产试验。催产药物为HCG与LRH-A2混合使用。剂量为每尾雌鱼HCG150lU+LRH-A23μg,雄鱼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与鱼体成45°角注射。催产后让赤鳞鱼自然产卵。
1.7 人工授精
在赤鳞鱼产卵期间,我们做了两次人工授精。从亲鱼中挑出成熟较好的,一人左手拿雌鱼,右手轻挤雌鱼腹部,将卵子挤入孵化盆中;同时另一人用同样的方法挤取精液,然后用干净的鸡毛将卵子与精液轻轻搅匀,使卵子充分受精,再加入少量生理盐水,静置5min后,用清水洗净精液及杂质,最后放入孵化盆内孵化。
1.8 孵化
孵化方式为室内自然光静水孵化。孵化用水要求透明度高(5m以上)、溶氧量大(7mg/L以上)、pH值稍偏碱(7.9)的水。鱼卵收集后,放入直径30cm左右的绿色塑料盆中,水深15cm左右,每盆放卵1000~2000粒不等,一般同批次取的卵放在一个盆内。水温保持在20~24℃之间。每隔4h给孵化盆中换水,每次换1/3。要及时将未受精卵挑出,孵化水温在20~22℃时,受精卵4d破膜。
1.9 苗种培育
鱼苗孵出5d左右,能完全自由地在水中游动,此时即可下池。刚下池的鱼苗放入长方形水泥池,水泥池长1.90m,宽0.6m,水深0.35m,池子下方加30目箅子,采用微流水养殖。养殖用水采用晾水池水,水温控制在20~23℃。鱼苗下池时注意调节使水温一致。鱼苗在体长1.0cm以下(下池后的一周内),投喂煮熟的豆浆,每天投喂6次,白天4次,夜间2次。长到1.5~2.0cm(下池一周以后),鱼苗活动能力增强,此时投喂卤虫。当鱼苗长到2.0cm以上时(鱼苗下池15d以后),鱼苗的摄食能力基本与成鱼相似,此时,用人工饲料进行驯化。
2 结果
(1)产卵时间 从4月18日开始,到6月25日结束,持续69天。
(2)受精率为15.2%~83.2%,孵化率为13.3%~67.2%,由于批次较多,经常分级倒池,未确切计算各批次苗种培育成活率,最后存苗6061尾,苗种培育成活率48.6%。
(3)催产 注射催产药物后,赤鳞鱼未表现出应有效应。
(4)人工授精 5月8日,取1尾雌鱼,2尾雄鱼进行人工授精,得受精卵1006粒,孵出69尾鱼苗;5月16日,取2尾雌鱼,3尾雄鱼进行人工授精,得2820粒受精卵,最后鱼卵全部死亡。
3 分析讨论
(1)本次繁殖,是泰山赤鳞鱼在泰山地区以外第一次繁殖培育成功,虽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该鱼在我国的推广养殖也具有重要意义。
(2)2005年4月18~20日所取鱼卵,由于池水、孵化水温偏低,未能存活。据了解,今年受气候影响,泰山赤鳞鱼繁殖时间比往年推迟15d以上。期间,阴雨天气、水温对繁殖造成了明显影响。
(3)据表1,受精率前期较高,后期逐步递减,比较有规律,孵化率只是到6月中下旬后呈现明显降低。
(4)人工注射HCG和LRH-A2后,赤鳞鱼亲鱼未出现效应反应,原因有待探讨,可能与注射剂量、注射方法、部位、注射时间(已到繁殖后期)等有关。
(5)两次人工授精的效果不好,原因可能是雄鱼成熟不好,因挤出的精液部分呈白色块状。
(6)苗种培育期间,镜检死鱼,可发现大量杆状及点状细菌,如加强消毒,可能有助于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
(7)鱼卵孵化方法、设施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2001年5月从山东农业大学购进泰山赤鳞鱼4000尾进行养殖,期间注意选留亲鱼,2005年泰山赤鳞鱼达到性成熟,选用雌鱼160尾,平均体长21cm,体重93g;雄鱼160尾,平均体长17cm,体重45g,进行繁殖试验。
1.2 雌雄鉴别
生殖季节,赤鳞鱼雄鱼体表粗涩,吻端周缘及臀鳍两侧有追星,追星乳白色,具角质。在背鳍鳍条间的鳍膜上有鲜艳红色的条状婚姻色,多呈6条,轻挤后腹部有较浓的乳白色精液溢出。雌鱼体肥宽,前腹部膨大柔软,吻周缘及臀鳍上均无追星,体滑润,背鳍鳍膜上也有红色婚姻色,色浅淡,多呈4条。
1.3 组群
2005年4月初,水温15℃左右,雄鱼开始明显地追逐雌鱼,我们给赤鳞鱼进行组群。雌雄比例1∶1,分池饲养,每池放20尾雌鱼,20尾雄鱼,共8池。
1.4 人工产床
在自然状态下,平静、底部有细沙的小水湾是赤鳞鱼的最适宜的产床。人工繁殖时要仿照天然条件制造适于赤鳞鱼产卵的人工产床。将过筛的细沙滩于阳光下翻晒2d,然后铺放到白瓷盆底部,厚度10cm左右,将盆放置水中,每池一盆,作为赤鳞鱼的产床。
1.5 取卵
赤鳞鱼亲鱼在产床内产卵后,由一尾雄鱼护卵,一般在产后半小时取卵,取卵的方法得当与否是保证卵不受损伤的关键。卵的比重比沙小,浮力大,容易与沙分开,将手轻轻插入沙中,慢慢将沙、卵搅动,卵子便浮起来,将鱼卵倒出。反复几次,直到把所有的卵都取出。要注意不可在阳光直射下取卵。平时应派专人观察,发现雌鱼产卵,及时收集。
1.6 人工催产
5月22日,我们挑出10尾雌鱼,10尾雄鱼进行了人工催产试验。催产药物为HCG与LRH-A2混合使用。剂量为每尾雌鱼HCG150lU+LRH-A23μg,雄鱼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与鱼体成45°角注射。催产后让赤鳞鱼自然产卵。
1.7 人工授精
在赤鳞鱼产卵期间,我们做了两次人工授精。从亲鱼中挑出成熟较好的,一人左手拿雌鱼,右手轻挤雌鱼腹部,将卵子挤入孵化盆中;同时另一人用同样的方法挤取精液,然后用干净的鸡毛将卵子与精液轻轻搅匀,使卵子充分受精,再加入少量生理盐水,静置5min后,用清水洗净精液及杂质,最后放入孵化盆内孵化。
1.8 孵化
孵化方式为室内自然光静水孵化。孵化用水要求透明度高(5m以上)、溶氧量大(7mg/L以上)、pH值稍偏碱(7.9)的水。鱼卵收集后,放入直径30cm左右的绿色塑料盆中,水深15cm左右,每盆放卵1000~2000粒不等,一般同批次取的卵放在一个盆内。水温保持在20~24℃之间。每隔4h给孵化盆中换水,每次换1/3。要及时将未受精卵挑出,孵化水温在20~22℃时,受精卵4d破膜。
1.9 苗种培育
鱼苗孵出5d左右,能完全自由地在水中游动,此时即可下池。刚下池的鱼苗放入长方形水泥池,水泥池长1.90m,宽0.6m,水深0.35m,池子下方加30目箅子,采用微流水养殖。养殖用水采用晾水池水,水温控制在20~23℃。鱼苗下池时注意调节使水温一致。鱼苗在体长1.0cm以下(下池后的一周内),投喂煮熟的豆浆,每天投喂6次,白天4次,夜间2次。长到1.5~2.0cm(下池一周以后),鱼苗活动能力增强,此时投喂卤虫。当鱼苗长到2.0cm以上时(鱼苗下池15d以后),鱼苗的摄食能力基本与成鱼相似,此时,用人工饲料进行驯化。
2 结果
(1)产卵时间 从4月18日开始,到6月25日结束,持续69天。
(2)受精率为15.2%~83.2%,孵化率为13.3%~67.2%,由于批次较多,经常分级倒池,未确切计算各批次苗种培育成活率,最后存苗6061尾,苗种培育成活率48.6%。
(3)催产 注射催产药物后,赤鳞鱼未表现出应有效应。
(4)人工授精 5月8日,取1尾雌鱼,2尾雄鱼进行人工授精,得受精卵1006粒,孵出69尾鱼苗;5月16日,取2尾雌鱼,3尾雄鱼进行人工授精,得2820粒受精卵,最后鱼卵全部死亡。
3 分析讨论
(1)本次繁殖,是泰山赤鳞鱼在泰山地区以外第一次繁殖培育成功,虽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该鱼在我国的推广养殖也具有重要意义。
(2)2005年4月18~20日所取鱼卵,由于池水、孵化水温偏低,未能存活。据了解,今年受气候影响,泰山赤鳞鱼繁殖时间比往年推迟15d以上。期间,阴雨天气、水温对繁殖造成了明显影响。
(3)据表1,受精率前期较高,后期逐步递减,比较有规律,孵化率只是到6月中下旬后呈现明显降低。
(4)人工注射HCG和LRH-A2后,赤鳞鱼亲鱼未出现效应反应,原因有待探讨,可能与注射剂量、注射方法、部位、注射时间(已到繁殖后期)等有关。
(5)两次人工授精的效果不好,原因可能是雄鱼成熟不好,因挤出的精液部分呈白色块状。
(6)苗种培育期间,镜检死鱼,可发现大量杆状及点状细菌,如加强消毒,可能有助于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
(7)鱼卵孵化方法、设施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