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由于河蟹市场看好,人工养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以,养蟹已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养蟹需要一定的养殖条件和技术,必须对河蟹的基本知识,生态生长及所需水域条件等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初次养蟹必须慎重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上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河蟹的基本知识
河蟹,人们一般叫它毛蟹,因为螯足上有很多绒毛,通常又叫螃蟹,以其横行而得名,故又称横行将军。由于湖泊及大水面增殖放流人们又叫清水大闸蟹,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叫长江蟹,生长在辽河水系的叫辽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河蟹喜欢打洞穴居,常隐蔽在石缝间、水草丛中、水底,白天蛰伏洞中或草丛中,夜间出来觅食。生长较快,一般寿命2-3年,个别最长的能活四年,对水体要求以微碱性为好,PH值为7.5-8.5,适宜生长水温18-30摄氏度左右,最佳生长水温22―28摄氏度左右。对水中溶解氧要求达5毫克/升以上,清澈流水最好。河蟹和鱼一样属变温动物,体温是随着水温的升降而升降。它食性广,为杂食性,偏重动物性,喜欢吃死鱼烂虾及腐败的动物尸体,有机碎屑,小型的螺蚌蚬,昆虫及幼虫等,在正常情况下,河蟹扑食植物性饵料要比动物性饵料来的容易。在自然生活中,食物的比重,往往是植物性饵料为主,多为岸边的植物碎屑,丝状藻类、柳叶杂、轮叶黑藻、浮萍等,也可以吃人工投喂的蔬菜、嫩草、土豆丝、粮食,谷物、糠麸皮等。人工配合饲料,动物内脏等也爱吃。河蟹的消化能力很强,贪食、食量大,饱食后产生的养料便贮存积累在肝脏中。河蟹的忍饥挨饿的能力也很强,在缺食的情况下,十天半月不进食也不会饿死。温度对河蟹的摄食有直接影响,当水温在15摄氏度以上胃中食物饱满,水温在10摄氏度左右时,胃中食物呈现半饱满状态,水温在10摄氏度以下时,代谢功能弱,很少进食,越冬时蛰伏洞中不进食。
河蟹是生殖洄游性动物,一生中生长在淡水,性成熟时开始降河进行一生中的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河蟹有争食好斗的天性,经常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密度大饵料少时还会相互残杀,其中受伤的,附肢残缺不全的,刚蜕壳的“软壳蟹”等,往往会受到同类的攻击和蚕食,这是人工养蟹必须注意的。
河蟹是甲壳类动物,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因为河蟹的肢体全部由甲壳包裹,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在生长发育中,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并通过蜕壳完成肢体的再生。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次左右,每只河蟹生长发育时间和生命长短都不一样,长到性成熟时的个体的大小,蜕壳次数多少也不一样,有的个体很大,有的则很小。据观察了解,河蟹临近蜕壳的前两天,活动缓慢,不吃食,爬到水草丛中,附肢固定在水草上。河蟹蜕壳先从头胸甲后部边缘与腹部交界处裂开一条缝,口部两侧的侧线板交界处也产生裂缝,接着头胸甲逐步向上耸起,裂缝扩大,蟹体腹部后缩,两侧肢体不断摆动,向中间后部收缩,步足首先蜕出,接着腹部退出,最后螯足退出,以完成一次生长过程。蜕壳后,原来壳里皱折的新体,逐步伸张,吸收水份,体形就增大了很多,慢慢爬到水草丛中蛰伏静卧,两天后,柔软的新壳逐步变硬,便开始觅食活动。
河蟹每一次蜕壳,是脱胎换骨的一次,也是生命史上度过每一次难关的一次。蜕壳顺利时15-30分钟就可完成,有时甚至3-5分钟就可以完成蜕壳的全过程,然而在遇到惊扰,干旱或营养不良等情况,蜕壳的时间会延长。有时一只两只步足脱不出,仍留在旧壳中,这时的软壳蟹就缺少那一两只步足。有时整个身体不能从旧壳蜕出而死亡,称蜕壳未遂死亡。正在蜕壳过程中的蟹或刚蜕出的软壳蟹往往会遇到敌害的侵袭,软壳蟹也会遭到同类的蚕食。因此,在养蟹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蜕壳环境,促进河蟹顺利蜕壳以提高成活率,增加回捕率。
人工养蟹要想取得好的效益,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因水制宜,要讲科学、懂技术,会管理。下面围绕养蟹中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及要点做一探讨。
二、水域是条件
人工养蟹选择何种水域是很重要的,水域是人工养殖、增殖河蟹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良好的水域就没有好的效益。水域的种类很多,有池塘、河沟、水库、湖泊。养殖的种类有大水面拦养、大水面增殖放流、网箱养殖、小水面精养,还有稻田、芦滩、浅荡养殖等。各种类型的水域对幼蟹的放养规格要求不一样,不同的水域河蟹的生长速度回捕率的高低、群体增肉倍数的大小,投入产出比的多少都不相同。同时成蟹的个体规格,饱满程度、经济效益、背甲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差异。
水域条件包括水域座落的位置、方向、水的温度、水的来源、水质是否清新、光照是否充足、水位深浅、水草的多寡、自然饵料的丰欠,这些都与水域有关,适宜的水域环境是河蟹生存,生长的必备条件。因此,水域条件的选择是人们养蟹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养殖河蟹的水域中,水草对河蟹的生长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养蟹池中有一定数量的水草,有利于河蟹觅食、栖息、隐避、蜕壳生长。适宜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河蟹逃避敌害的侵袭。水草还可以净化、改善水质,可以吸收水中氨、氮和无机营养盐类,减轻淡化水的肥度,同时,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和增加水中溶氧,有利于满足河蟹对溶氧的需要。同时,水草还可以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对水体的PH值亦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草型湖泊、水库增殖放流效果最好,一般放养规格为80-100只/斤左右,回捕率可达60%,成蟹个体可达125克左右,群体增肉倍数可达15倍左右。草多饵料丰富的湖泊水库一般不需要投饵,但投放的密度不要过大,每亩水面不超过200只。要加强日常管理,在河蟹生长期间禁止在养殖湖内捕鱼扎包、捞草,以免伤害幼蟹,特别是蜕壳蟹。要防止进出水口逃蟹,在洪水期间更应注意,不能在养蟹的湖泊中沤麻,因为河蟹对麻的浸出物极为敏感,很容易造成死亡。
三、苗种是关键
苗种的质量,幼蟹的种类以及干放贮存的时间,长途运输中的保管等是幼蟹成活率高低的关键,缺一不可,这里既有种苗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一环不慎就要导致死亡。什么样的蟹种最好?我们大家都知道是长江蟹种好,长江蟹种性腺成熟晚、长的个体大、这是大家公认的。买蟹种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图便宜,见是蟹种就买,一定要分清二令蟹、老头蟹、疙瘩蟹和蟹贩子倒来倒去的网箱蟹。这些蟹种价格都很便宜,但是放养后根本没有效益。
购买蟹种要选择肢体健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放养,密度依蟹种规格和饲养条件而定。池溏精养亩放500―1000只为好。当年投放早投为好,最好是3―4月份带冰投放,及早适应环境和方便运输。
放蟹种前要注意,如果购进的蟹种运输时间较长,应在水中浸泡2―3分种,取出10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再取出平放,如此反复2次,再放入养殖池。
四、防逃是根本
喜欢乱爬是河蟹的天性,养蟹必须防逃,不防逃就没有效益。养蟹池塘的防逃建设十分重要。俗话说:“养蟹防逃搞不好,功夫白费全跑掉。防逃除害搞不好,花钱白养无实效。”现在人工养蟹防逃的种类办法很多,现在通常实用的是塑料薄膜防逃,在池塘四周用特制加厚塑料薄膜围起封闭式防护墙,使塑料高出地面60厘米,地下埋入15厘米,牢牢系在插入地下的竹竿上。此法简便,投资不大,防逃效果比较好。100亩以内的水域及饵料生物比较匮乏的水域一定要建好防逃设施,才符合养蟹要求。水草多的大水面、湖泊大型水库一般不须防逃。但在其进出水口处建拦鱼网和栏鱼栅,既防逃鱼又防逃蟹。要提早开捕,捕捞日期不能太晚,要抢在生殖洄游的逃逸前,重阳前后,9月下旬及时捕获,人为控制河蟹的逃跑数量。
五、管理是保证
管理在人工养蟹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管理搞不好,效益就上不来。管理的内容很多,如投铒、水质水位调节、温度控制、防病防逃、防偷防害如何收获等。做到一放就管,一管到底抓住不放,环环紧扣。池塘养蟹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铒料要新鲜适口,不要过少,也不要过量。过少不够吃,过量污染水体,造成浪费。前期投铒以青、粗、精为主,青料(水草之类)占30%,粗料(糠麸粮食)占40%,精料(杂鱼及动物下角料)占30%。促进河蟹体积增长。后期投铒以精、粗、青为主,即精料占60%、粗、青各20%左右,促进河蟹肝脏积累,体重的增长,铒料不能单一。
水质引用要卫生、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透明度要求30公分以上,保持适当水位水量,池塘养蟹要不断加注新水,满足河蟹对水体活动空间的要求,促进生长。
河蟹的疾病不多,最主要是蜕壳不遂症。池塘养蟹要注意铒料的新鲜适口,保证铒料的营养质量。定期改善水质,增施钙肥,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夏秋季节,20天左右用一次生石灰,亩用15公斤左右,溶化后向全池泼洒。
认真搞好防逃防害防偷管理,平时要加强看管,不时检查维修防逃设施。不管使用何种材料防逃,要确保河蟹逃不出去。在搞好防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防害工作,要设法消灭水旱老鼠,驱赶水鸟、黄鼠狼等。水旱老鼠,投药杀之,注意投药要在离水面远些的岸边,以防河蟹误食造成死亡.
成蟹捕捞方法多种多样,有加水干塘法(适合池塘养殖捕获)蟹簖、地龙(大水面捕获)。不管用何种方法,要抓住季节,不失时机地将所有成蟹收获起来,提高效益。
为了集中销售,就需要进行暂养。暂养成蟹的池塘选择与正常人工养蟹池塘条件相同。首先要建好防逃墙,在进出水口用网拦好,堵塞漏洞,防止逃蟹,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水量,投喂动物性铒料,促进河蟹体重增长,做好防病防害。看准市场行情及时销售。
以上几点是河蟹养殖的基本要点,也是主要精华,归纳起来就是四句话:“水域是条件、苗种是关键、防逃是根本、管理是保证。”只要紧紧围绕这几句话认真去做,一般都会取得很好的效益。
一、河蟹的基本知识
河蟹,人们一般叫它毛蟹,因为螯足上有很多绒毛,通常又叫螃蟹,以其横行而得名,故又称横行将军。由于湖泊及大水面增殖放流人们又叫清水大闸蟹,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叫长江蟹,生长在辽河水系的叫辽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河蟹喜欢打洞穴居,常隐蔽在石缝间、水草丛中、水底,白天蛰伏洞中或草丛中,夜间出来觅食。生长较快,一般寿命2-3年,个别最长的能活四年,对水体要求以微碱性为好,PH值为7.5-8.5,适宜生长水温18-30摄氏度左右,最佳生长水温22―28摄氏度左右。对水中溶解氧要求达5毫克/升以上,清澈流水最好。河蟹和鱼一样属变温动物,体温是随着水温的升降而升降。它食性广,为杂食性,偏重动物性,喜欢吃死鱼烂虾及腐败的动物尸体,有机碎屑,小型的螺蚌蚬,昆虫及幼虫等,在正常情况下,河蟹扑食植物性饵料要比动物性饵料来的容易。在自然生活中,食物的比重,往往是植物性饵料为主,多为岸边的植物碎屑,丝状藻类、柳叶杂、轮叶黑藻、浮萍等,也可以吃人工投喂的蔬菜、嫩草、土豆丝、粮食,谷物、糠麸皮等。人工配合饲料,动物内脏等也爱吃。河蟹的消化能力很强,贪食、食量大,饱食后产生的养料便贮存积累在肝脏中。河蟹的忍饥挨饿的能力也很强,在缺食的情况下,十天半月不进食也不会饿死。温度对河蟹的摄食有直接影响,当水温在15摄氏度以上胃中食物饱满,水温在10摄氏度左右时,胃中食物呈现半饱满状态,水温在10摄氏度以下时,代谢功能弱,很少进食,越冬时蛰伏洞中不进食。
河蟹是生殖洄游性动物,一生中生长在淡水,性成熟时开始降河进行一生中的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河蟹有争食好斗的天性,经常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密度大饵料少时还会相互残杀,其中受伤的,附肢残缺不全的,刚蜕壳的“软壳蟹”等,往往会受到同类的攻击和蚕食,这是人工养蟹必须注意的。
河蟹是甲壳类动物,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因为河蟹的肢体全部由甲壳包裹,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在生长发育中,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并通过蜕壳完成肢体的再生。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次左右,每只河蟹生长发育时间和生命长短都不一样,长到性成熟时的个体的大小,蜕壳次数多少也不一样,有的个体很大,有的则很小。据观察了解,河蟹临近蜕壳的前两天,活动缓慢,不吃食,爬到水草丛中,附肢固定在水草上。河蟹蜕壳先从头胸甲后部边缘与腹部交界处裂开一条缝,口部两侧的侧线板交界处也产生裂缝,接着头胸甲逐步向上耸起,裂缝扩大,蟹体腹部后缩,两侧肢体不断摆动,向中间后部收缩,步足首先蜕出,接着腹部退出,最后螯足退出,以完成一次生长过程。蜕壳后,原来壳里皱折的新体,逐步伸张,吸收水份,体形就增大了很多,慢慢爬到水草丛中蛰伏静卧,两天后,柔软的新壳逐步变硬,便开始觅食活动。
河蟹每一次蜕壳,是脱胎换骨的一次,也是生命史上度过每一次难关的一次。蜕壳顺利时15-30分钟就可完成,有时甚至3-5分钟就可以完成蜕壳的全过程,然而在遇到惊扰,干旱或营养不良等情况,蜕壳的时间会延长。有时一只两只步足脱不出,仍留在旧壳中,这时的软壳蟹就缺少那一两只步足。有时整个身体不能从旧壳蜕出而死亡,称蜕壳未遂死亡。正在蜕壳过程中的蟹或刚蜕出的软壳蟹往往会遇到敌害的侵袭,软壳蟹也会遭到同类的蚕食。因此,在养蟹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蜕壳环境,促进河蟹顺利蜕壳以提高成活率,增加回捕率。
人工养蟹要想取得好的效益,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因水制宜,要讲科学、懂技术,会管理。下面围绕养蟹中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及要点做一探讨。
二、水域是条件
人工养蟹选择何种水域是很重要的,水域是人工养殖、增殖河蟹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良好的水域就没有好的效益。水域的种类很多,有池塘、河沟、水库、湖泊。养殖的种类有大水面拦养、大水面增殖放流、网箱养殖、小水面精养,还有稻田、芦滩、浅荡养殖等。各种类型的水域对幼蟹的放养规格要求不一样,不同的水域河蟹的生长速度回捕率的高低、群体增肉倍数的大小,投入产出比的多少都不相同。同时成蟹的个体规格,饱满程度、经济效益、背甲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差异。
水域条件包括水域座落的位置、方向、水的温度、水的来源、水质是否清新、光照是否充足、水位深浅、水草的多寡、自然饵料的丰欠,这些都与水域有关,适宜的水域环境是河蟹生存,生长的必备条件。因此,水域条件的选择是人们养蟹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养殖河蟹的水域中,水草对河蟹的生长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养蟹池中有一定数量的水草,有利于河蟹觅食、栖息、隐避、蜕壳生长。适宜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河蟹逃避敌害的侵袭。水草还可以净化、改善水质,可以吸收水中氨、氮和无机营养盐类,减轻淡化水的肥度,同时,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和增加水中溶氧,有利于满足河蟹对溶氧的需要。同时,水草还可以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对水体的PH值亦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草型湖泊、水库增殖放流效果最好,一般放养规格为80-100只/斤左右,回捕率可达60%,成蟹个体可达125克左右,群体增肉倍数可达15倍左右。草多饵料丰富的湖泊水库一般不需要投饵,但投放的密度不要过大,每亩水面不超过200只。要加强日常管理,在河蟹生长期间禁止在养殖湖内捕鱼扎包、捞草,以免伤害幼蟹,特别是蜕壳蟹。要防止进出水口逃蟹,在洪水期间更应注意,不能在养蟹的湖泊中沤麻,因为河蟹对麻的浸出物极为敏感,很容易造成死亡。
三、苗种是关键
苗种的质量,幼蟹的种类以及干放贮存的时间,长途运输中的保管等是幼蟹成活率高低的关键,缺一不可,这里既有种苗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一环不慎就要导致死亡。什么样的蟹种最好?我们大家都知道是长江蟹种好,长江蟹种性腺成熟晚、长的个体大、这是大家公认的。买蟹种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图便宜,见是蟹种就买,一定要分清二令蟹、老头蟹、疙瘩蟹和蟹贩子倒来倒去的网箱蟹。这些蟹种价格都很便宜,但是放养后根本没有效益。
购买蟹种要选择肢体健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放养,密度依蟹种规格和饲养条件而定。池溏精养亩放500―1000只为好。当年投放早投为好,最好是3―4月份带冰投放,及早适应环境和方便运输。
放蟹种前要注意,如果购进的蟹种运输时间较长,应在水中浸泡2―3分种,取出10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再取出平放,如此反复2次,再放入养殖池。
四、防逃是根本
喜欢乱爬是河蟹的天性,养蟹必须防逃,不防逃就没有效益。养蟹池塘的防逃建设十分重要。俗话说:“养蟹防逃搞不好,功夫白费全跑掉。防逃除害搞不好,花钱白养无实效。”现在人工养蟹防逃的种类办法很多,现在通常实用的是塑料薄膜防逃,在池塘四周用特制加厚塑料薄膜围起封闭式防护墙,使塑料高出地面60厘米,地下埋入15厘米,牢牢系在插入地下的竹竿上。此法简便,投资不大,防逃效果比较好。100亩以内的水域及饵料生物比较匮乏的水域一定要建好防逃设施,才符合养蟹要求。水草多的大水面、湖泊大型水库一般不须防逃。但在其进出水口处建拦鱼网和栏鱼栅,既防逃鱼又防逃蟹。要提早开捕,捕捞日期不能太晚,要抢在生殖洄游的逃逸前,重阳前后,9月下旬及时捕获,人为控制河蟹的逃跑数量。
五、管理是保证
管理在人工养蟹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管理搞不好,效益就上不来。管理的内容很多,如投铒、水质水位调节、温度控制、防病防逃、防偷防害如何收获等。做到一放就管,一管到底抓住不放,环环紧扣。池塘养蟹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铒料要新鲜适口,不要过少,也不要过量。过少不够吃,过量污染水体,造成浪费。前期投铒以青、粗、精为主,青料(水草之类)占30%,粗料(糠麸粮食)占40%,精料(杂鱼及动物下角料)占30%。促进河蟹体积增长。后期投铒以精、粗、青为主,即精料占60%、粗、青各20%左右,促进河蟹肝脏积累,体重的增长,铒料不能单一。
水质引用要卫生、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透明度要求30公分以上,保持适当水位水量,池塘养蟹要不断加注新水,满足河蟹对水体活动空间的要求,促进生长。
河蟹的疾病不多,最主要是蜕壳不遂症。池塘养蟹要注意铒料的新鲜适口,保证铒料的营养质量。定期改善水质,增施钙肥,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夏秋季节,20天左右用一次生石灰,亩用15公斤左右,溶化后向全池泼洒。
认真搞好防逃防害防偷管理,平时要加强看管,不时检查维修防逃设施。不管使用何种材料防逃,要确保河蟹逃不出去。在搞好防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防害工作,要设法消灭水旱老鼠,驱赶水鸟、黄鼠狼等。水旱老鼠,投药杀之,注意投药要在离水面远些的岸边,以防河蟹误食造成死亡.
成蟹捕捞方法多种多样,有加水干塘法(适合池塘养殖捕获)蟹簖、地龙(大水面捕获)。不管用何种方法,要抓住季节,不失时机地将所有成蟹收获起来,提高效益。
为了集中销售,就需要进行暂养。暂养成蟹的池塘选择与正常人工养蟹池塘条件相同。首先要建好防逃墙,在进出水口用网拦好,堵塞漏洞,防止逃蟹,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水量,投喂动物性铒料,促进河蟹体重增长,做好防病防害。看准市场行情及时销售。
以上几点是河蟹养殖的基本要点,也是主要精华,归纳起来就是四句话:“水域是条件、苗种是关键、防逃是根本、管理是保证。”只要紧紧围绕这几句话认真去做,一般都会取得很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