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蜜蜂麻痹病又叫瘫痪病、黑蜂病。是危害成年蜂的主要传染病,在我国春季和秋季大量死亡的成年蜜蜂中,有较大部分是由慢性蜜蜂麻痹病引起的。
1.病原
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该病毒寄生于成年蜜蜂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经节的细胞质内,在肠、上颚和咽腺内也含有此病毒。
2.症状
病蜂症状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肚型", 即病蜂腹部膨大,蜜囊内充满液体,内含大量病毒颗粒,身体和翅颤抖,不能飞翔,在地面缓慢爬行或集中在巢脾框粱上、巢脾边缘和蜂箱底部,病蜂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另一种为“黑蜂型”,即病蜂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末端油光发亮,由于病蜂常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和拖咬,身体绒毛几乎脱落,翅常出现缺刻,身体和翅颤抖,失去飞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在一群蜂内有时出现两种症状,但往往以一种症状为主,一般情况下,春季以"大肚型"为主,秋季以"黑蜂型"为主。
3.诊断方法
①症状诊断
若发现蜂箱前和蜂群内有腹部膨大或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体色暗淡,身体颤抖的病蜂,即可初步诊断为慢性麻痹病。
②样品送检
慢性蜜蜂麻痹病易与其他成年蜂病症状相混淆,不易确诊。要做出正确诊断,可将样品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通过血清学检验加以确诊。
4.流行特点
①传播途径
试验查明,在患麻痹病蜂的蜜囊内含有病毒颗粒,如果按健康蜂的分食习惯,把整个蜜囊所容纳的病毒分给同伴时,则足以使数只蜜蜂受感染。此外,病蜂群中的花粉也含有大量慢性麻痹病病毒。因此,可以看出,麻痹病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而在蜂群间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
②地理分布和危害
该病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从发病程度来看,一个地区,甚至一个蜂场发病情况差异也较大,重者每日每群死蜂数百至数千只,蜜蜂大量死亡,蜂群群势严重下降。有的造成整群蜂死亡,导致蜂场破产。发病轻微的病群,有时仅有少数病蜂出现,蜂群经转地后,遇到较好的蜜源条件,往往可以得到暂时自愈,但遇到适宜的发病条件时,病情仍会复发。因此,该病不仅直接影响蜂蜜和王浆的产量,降低收入,而且严重阻碍蜂群发展。
③发病的季节特征
在北京地区4~5月份为麻痹病的春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21℃,相对湿度为45~50%;9~10月份为秋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5~19.5℃, 相对湿度为60~70%。
从全国来看,一年之中也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病高峰期, 发病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在我国南方麻痹病最早出现在l~2月份,而东北最早出现在5月份,江浙地区3月份开始出现病蜂,而在西北则于5~6月份开始出现病蜂。
6.防治方法
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更换蜂王
对患病蜂群的蜂王,可选用由健康群培育的蜂王更换,以增强蜂群的繁殖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仍是目 前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杀灭和淘汰病蜂
采用换箱方法,将蜜蜂抖落,健康蜂迅速进入新蜂箱,而病蜂由于行动缓慢,留在后面,可集中收集将其杀死,以减少传染源。
③补充营养饲料
对于患病蜂群可喂以奶粉、玉米粉、 黄豆粉,并配合多种维生素,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④药物防治
(1)升华硫:
升华硫对病蜂有驱杀作用,对患病蜂群每群每次用10克升华硫,撒在蜂路、框梁或箱底,可有效地控制麻 痹病的发展。
(2)抗蜂病毒一号:
本晶为黄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不溶于水、冷乙醇,稍溶于热乙醇,溶于二甲基亚砜。 试验证明该药对蜂安全,对慢性麻痹病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健康蜜蜂有明显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1.病原
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该病毒寄生于成年蜜蜂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经节的细胞质内,在肠、上颚和咽腺内也含有此病毒。
2.症状
病蜂症状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肚型", 即病蜂腹部膨大,蜜囊内充满液体,内含大量病毒颗粒,身体和翅颤抖,不能飞翔,在地面缓慢爬行或集中在巢脾框粱上、巢脾边缘和蜂箱底部,病蜂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另一种为“黑蜂型”,即病蜂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末端油光发亮,由于病蜂常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和拖咬,身体绒毛几乎脱落,翅常出现缺刻,身体和翅颤抖,失去飞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在一群蜂内有时出现两种症状,但往往以一种症状为主,一般情况下,春季以"大肚型"为主,秋季以"黑蜂型"为主。
3.诊断方法
①症状诊断
若发现蜂箱前和蜂群内有腹部膨大或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体色暗淡,身体颤抖的病蜂,即可初步诊断为慢性麻痹病。
②样品送检
慢性蜜蜂麻痹病易与其他成年蜂病症状相混淆,不易确诊。要做出正确诊断,可将样品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通过血清学检验加以确诊。
4.流行特点
①传播途径
试验查明,在患麻痹病蜂的蜜囊内含有病毒颗粒,如果按健康蜂的分食习惯,把整个蜜囊所容纳的病毒分给同伴时,则足以使数只蜜蜂受感染。此外,病蜂群中的花粉也含有大量慢性麻痹病病毒。因此,可以看出,麻痹病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而在蜂群间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
②地理分布和危害
该病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从发病程度来看,一个地区,甚至一个蜂场发病情况差异也较大,重者每日每群死蜂数百至数千只,蜜蜂大量死亡,蜂群群势严重下降。有的造成整群蜂死亡,导致蜂场破产。发病轻微的病群,有时仅有少数病蜂出现,蜂群经转地后,遇到较好的蜜源条件,往往可以得到暂时自愈,但遇到适宜的发病条件时,病情仍会复发。因此,该病不仅直接影响蜂蜜和王浆的产量,降低收入,而且严重阻碍蜂群发展。
③发病的季节特征
在北京地区4~5月份为麻痹病的春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21℃,相对湿度为45~50%;9~10月份为秋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4.5~19.5℃, 相对湿度为60~70%。
从全国来看,一年之中也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病高峰期, 发病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在我国南方麻痹病最早出现在l~2月份,而东北最早出现在5月份,江浙地区3月份开始出现病蜂,而在西北则于5~6月份开始出现病蜂。
6.防治方法
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更换蜂王
对患病蜂群的蜂王,可选用由健康群培育的蜂王更换,以增强蜂群的繁殖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仍是目 前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杀灭和淘汰病蜂
采用换箱方法,将蜜蜂抖落,健康蜂迅速进入新蜂箱,而病蜂由于行动缓慢,留在后面,可集中收集将其杀死,以减少传染源。
③补充营养饲料
对于患病蜂群可喂以奶粉、玉米粉、 黄豆粉,并配合多种维生素,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④药物防治
(1)升华硫:
升华硫对病蜂有驱杀作用,对患病蜂群每群每次用10克升华硫,撒在蜂路、框梁或箱底,可有效地控制麻 痹病的发展。
(2)抗蜂病毒一号:
本晶为黄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不溶于水、冷乙醇,稍溶于热乙醇,溶于二甲基亚砜。 试验证明该药对蜂安全,对慢性麻痹病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健康蜜蜂有明显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