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检疫
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防止蜜蜂某些危险性疾病传入或传出而采取的一系列防御措施。通常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两种。
对内检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所规定的检疫对象,禁止其传入或传出。
第二,对在局部地区已发生的某种危险性疾病划出疫区和保护区,控制其传播蔓延(“疫区”是指某种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地区;“保护区”是指未发生某种传染病的一定区域)。
第三,一旦发现新的危险性疾病,立即封锁疫区,控制病害。
对内检疫对象,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区蜂群已发现和尚未发现的某些危险性疾病的种类确定。
对外检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根据本国所规定的检疫对象,禁止其从其他国家传入。
第二,根据其他国家的要求和规定,禁止本国的某些检疫对象传出。
根据国际上蜜蜂疾病发生的种类和我国尚未发现的疾病种类,检疫部门规定美洲幼虫腐臭病、孢子虫病、武氏蜂盾螨(气管壁虱)、蜂虱及白垩病作为对外检疫对象。
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按法定程序行使检疫权,养蜂者应主动申请报告,并配合检疫部门做好工作,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
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颁发了《养蜂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中第七条对蜜蜂检疫做了明确规定。规定指出:“对出省放蜂的蜂群,在出省前要检疫。蜜蜂检疫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单位负责进行,并将检疫情况如实填写在养蜂证的‘检疫记事’栏内,检疫有效期为3个月。凡在省内放养的蜂群一般不检疫。检出患有检疫对象疾病的蜂群,就地治愈后方可出境。检疫对象为欧洲幼虫腐臭病、美洲幼虫腐臭病、中蜂囊状幼虫病、麻痹病、蜂螨等。实行现场检疫办法,可按蜂场的实际蜂群数量核收检疫费。”
防止传染病传播的紧急措施
隔离与封锁 隔离病群和可疑感染的蜂群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在传染病流行时,应首先查明蜂群的感染程度,然后将蜂群分为健康群、病群和疑似病群。病群应集中隔离于蜂场2000米之外,进行消毒和治疗。养蜂员要减少在蜂场与隔离区两地来回活动的次数,隔离区内的蜂具与杂物,未经彻底消毒处理,不可带回蜂场;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病群曾有过密切接触的蜂群,属于疑似病群。这类蜂群有可能处在潜伏期,并有排菌、排毒的危险,有条件的也应隔离,密切观察,根据该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经过一定时间,不发病的可取消限制。
当暴发某种传染病时,应对疫区进行封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疫区内的蜂群不能离开疫区,而疫区外的蜂群也不得进入疫区。其目的是把传染病控制在封锁区内,尽快消灭。封锁区内的病群要进行治疗,对污染的蜂具、杂物、饲料要严格消毒,蜂尸和各种垃圾要焚烧或深埋。
根据该病潜伏期的长短,从最后一群蜂发病算起,超过该病潜伏期的时间,再出现蜂群发病,经过全面消毒后,即可解除封锁。解除封锁后有些耐过的蜂群在一定时间内为带菌(毒)者,仍在排菌(毒),因此,这些蜂群最好暂不调回安全区,可观察1个月左右再说。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也称为集体治疗,就是指包括没有症状的蜂群在内全部治疗,某些传染病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收到可靠的效果。
但是如果经常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影响治疗效果。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也会造成蜂产品的污染。因此,目前并不提倡经常使用化学药物防治,而重点应放在加强饲养管理、培育抗病品种、增强蜂群自身抗病力方面。
消毒 在讨论消毒之前,先介绍几个常用的名词。灭菌指杀死一切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和孢子,使物体上无任何存活的微生物。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某些病原微生物,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在养蜂生产中,我们进行消毒工作的目的就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一般将消毒分为3种形式。一是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蜂场、工作间、仓库、蜂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一般传染病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在每年晚秋蜂群进入越冬之前和早春蜂群陈列之后,都应对蜂箱、蜂具及场地等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二是随时消毒,为在发生传染病时及时消灭刚从病蜂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消毒的对象包括蜂场场地、蜂箱及其他各种蜂具,可能被污染的饲料、物品等,要定期多次消毒。第三种为终末消毒,是在解除对发病蜂场的隔离之前,为了消灭病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包括场地、房屋、蜂箱、蜂具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机械性消毒 用机械的方法如清扫、清理、铲刮、洗涤等,随着这些污物的清除,大量的病原体也被清除。机械性清除不能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必须配合其他消毒方法进行。清除的污物应进行焚烧或深埋。清扫后的地面、房舍还需要喷洒化学消毒药或用其他办法,才能将残留的病原体消灭干净。
通风亦具有消毒的意义。它虽不能杀灭病原体,但可在短时间内使室内空气交换出去,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如在80平方米的房间内,当无风与室外温差为20℃时,约9分钟就能交换一次空气;而温差为15℃时,就需11分钟。通风时间视温差大小可适当掌握,一般不少于30分钟。
物理消毒 阳光和干燥:阳光是天然的消毒剂,其光谱中的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阳光的灼热和蒸发水分引起的干燥亦有杀菌作用。一般病毒和非芽孢性病原菌,在直射的阳光下几分钟至几小时可以杀死,就是抵抗力很强的细菌芽孢,连续几天在强烈的阳光下反复暴晒,也可以变弱或杀灭。因此,阳光对于蜂场、蜂具等的消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阳光的消毒能力大小取决于很多条件,如季节、时间、纬度、天气等。因此利用阳光消毒要根据情况掌握,并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此外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很差,利用阳光消毒时,被消毒物体的表面要清理干净,否则影响消毒效果。
高温:火焰的烧灼和烘烤是简单而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其缺点是有些物品由于烧灼而被损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当传染病流行时,被病蜂污染严重的巢脾,清扫的蜂尸、杂物都可以进行焚烧,蜂箱和金属蜂具可以用喷灯烧灼或火焰烘烤消毒。
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防止蜜蜂某些危险性疾病传入或传出而采取的一系列防御措施。通常分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两种。
对内检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所规定的检疫对象,禁止其传入或传出。
第二,对在局部地区已发生的某种危险性疾病划出疫区和保护区,控制其传播蔓延(“疫区”是指某种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地区;“保护区”是指未发生某种传染病的一定区域)。
第三,一旦发现新的危险性疾病,立即封锁疫区,控制病害。
对内检疫对象,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区蜂群已发现和尚未发现的某些危险性疾病的种类确定。
对外检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根据本国所规定的检疫对象,禁止其从其他国家传入。
第二,根据其他国家的要求和规定,禁止本国的某些检疫对象传出。
根据国际上蜜蜂疾病发生的种类和我国尚未发现的疾病种类,检疫部门规定美洲幼虫腐臭病、孢子虫病、武氏蜂盾螨(气管壁虱)、蜂虱及白垩病作为对外检疫对象。
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按法定程序行使检疫权,养蜂者应主动申请报告,并配合检疫部门做好工作,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
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颁发了《养蜂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中第七条对蜜蜂检疫做了明确规定。规定指出:“对出省放蜂的蜂群,在出省前要检疫。蜜蜂检疫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单位负责进行,并将检疫情况如实填写在养蜂证的‘检疫记事’栏内,检疫有效期为3个月。凡在省内放养的蜂群一般不检疫。检出患有检疫对象疾病的蜂群,就地治愈后方可出境。检疫对象为欧洲幼虫腐臭病、美洲幼虫腐臭病、中蜂囊状幼虫病、麻痹病、蜂螨等。实行现场检疫办法,可按蜂场的实际蜂群数量核收检疫费。”
防止传染病传播的紧急措施
隔离与封锁 隔离病群和可疑感染的蜂群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在传染病流行时,应首先查明蜂群的感染程度,然后将蜂群分为健康群、病群和疑似病群。病群应集中隔离于蜂场2000米之外,进行消毒和治疗。养蜂员要减少在蜂场与隔离区两地来回活动的次数,隔离区内的蜂具与杂物,未经彻底消毒处理,不可带回蜂场;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病群曾有过密切接触的蜂群,属于疑似病群。这类蜂群有可能处在潜伏期,并有排菌、排毒的危险,有条件的也应隔离,密切观察,根据该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经过一定时间,不发病的可取消限制。
当暴发某种传染病时,应对疫区进行封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疫区内的蜂群不能离开疫区,而疫区外的蜂群也不得进入疫区。其目的是把传染病控制在封锁区内,尽快消灭。封锁区内的病群要进行治疗,对污染的蜂具、杂物、饲料要严格消毒,蜂尸和各种垃圾要焚烧或深埋。
根据该病潜伏期的长短,从最后一群蜂发病算起,超过该病潜伏期的时间,再出现蜂群发病,经过全面消毒后,即可解除封锁。解除封锁后有些耐过的蜂群在一定时间内为带菌(毒)者,仍在排菌(毒),因此,这些蜂群最好暂不调回安全区,可观察1个月左右再说。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也称为集体治疗,就是指包括没有症状的蜂群在内全部治疗,某些传染病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收到可靠的效果。
但是如果经常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影响治疗效果。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也会造成蜂产品的污染。因此,目前并不提倡经常使用化学药物防治,而重点应放在加强饲养管理、培育抗病品种、增强蜂群自身抗病力方面。
消毒 在讨论消毒之前,先介绍几个常用的名词。灭菌指杀死一切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和孢子,使物体上无任何存活的微生物。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某些病原微生物,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在养蜂生产中,我们进行消毒工作的目的就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一般将消毒分为3种形式。一是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蜂场、工作间、仓库、蜂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一般传染病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在每年晚秋蜂群进入越冬之前和早春蜂群陈列之后,都应对蜂箱、蜂具及场地等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二是随时消毒,为在发生传染病时及时消灭刚从病蜂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消毒的对象包括蜂场场地、蜂箱及其他各种蜂具,可能被污染的饲料、物品等,要定期多次消毒。第三种为终末消毒,是在解除对发病蜂场的隔离之前,为了消灭病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包括场地、房屋、蜂箱、蜂具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机械性消毒 用机械的方法如清扫、清理、铲刮、洗涤等,随着这些污物的清除,大量的病原体也被清除。机械性清除不能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必须配合其他消毒方法进行。清除的污物应进行焚烧或深埋。清扫后的地面、房舍还需要喷洒化学消毒药或用其他办法,才能将残留的病原体消灭干净。
通风亦具有消毒的意义。它虽不能杀灭病原体,但可在短时间内使室内空气交换出去,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如在80平方米的房间内,当无风与室外温差为20℃时,约9分钟就能交换一次空气;而温差为15℃时,就需11分钟。通风时间视温差大小可适当掌握,一般不少于30分钟。
物理消毒 阳光和干燥:阳光是天然的消毒剂,其光谱中的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阳光的灼热和蒸发水分引起的干燥亦有杀菌作用。一般病毒和非芽孢性病原菌,在直射的阳光下几分钟至几小时可以杀死,就是抵抗力很强的细菌芽孢,连续几天在强烈的阳光下反复暴晒,也可以变弱或杀灭。因此,阳光对于蜂场、蜂具等的消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阳光的消毒能力大小取决于很多条件,如季节、时间、纬度、天气等。因此利用阳光消毒要根据情况掌握,并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此外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很差,利用阳光消毒时,被消毒物体的表面要清理干净,否则影响消毒效果。
高温:火焰的烧灼和烘烤是简单而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其缺点是有些物品由于烧灼而被损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当传染病流行时,被病蜂污染严重的巢脾,清扫的蜂尸、杂物都可以进行焚烧,蜂箱和金属蜂具可以用喷灯烧灼或火焰烘烤消毒。